作者:王全祥贾平凹先生的《废都》,我初读时,像是踏入了一座光怪陆离的迷宫,被其中大胆而又露骨的描写惊得不知所措;再读,却如置身于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洪流,诸多复杂情感在心中翻涌。这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的斑驳陆离,人性的幽微曲折。
《废都》以20世纪80年代中国西北大城市西京为背景,主人公庄之蝶,身为西京城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在文坛地位举足轻重。他的生活,看似繁花似锦,物质充裕,名誉加身,受人敬仰。可在这繁华的表象之下,却是灵魂的极度空虚与荒芜。他与妻子牛月清的婚姻,早已没了爱情的温度,只剩平淡琐碎与无尽的争吵。牛月清是传统女性,善良、勤劳,一心操持家庭,却无法走进庄之蝶的内心。庄之蝶对她,更多是一种习惯与责任,而非爱情。“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钱钟书先生的这句话,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庄之蝶与牛月清的婚姻困境。他们被困在婚姻的围城中,彼此折磨,找不到出口。而庄之蝶与唐婉儿、柳月、阿灿等女性的情感纠葛,更是将他的灵魂荒芜展露无遗。他与唐婉儿的相遇,像是干柴碰上烈火,迅速点燃了激情。唐婉儿年轻、漂亮、热情似火,满足了庄之蝶对爱情的浪漫幻想。他们在欲望的驱使下,沉溺于肉体的欢愉,却忽略了道德与责任的约束。可当唐婉儿被丈夫抓回,遭受折磨时,庄之蝶却无力营救,只能眼睁睁看着她陷入痛苦的深渊。这一刻,他的自私与懦弱暴露无遗,所谓的爱情,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他与小保姆柳月的关系,更是充满了利益的算计。为了打赢官司,讨好市长,他将柳月当作礼物送给了市长的残疾儿子。在这个过程中,他无视柳月的感受,将她的命运玩弄于股掌之间。柳月虽出身卑微,却有一颗不甘平凡的心。她试图通过庄之蝶改变自己的命运,却没想到自己只是庄之蝶达到目的的工具。他们之间的情感,早已被权力与欲望扭曲,失去了原本的纯粹。阿灿,那个敢爱敢恨的女子,与庄之蝶的相遇相知,同样是一场悲剧。她因妹妹被侮辱,为了复仇而咬掉领导的舌头,从此陷入流言蜚语的漩涡。在她最绝望的时候,庄之蝶的出现,给了她一丝温暖。他们在短暂的相处中,彼此慰藉,相互取暖。可阿灿深知自己与庄之蝶的感情没有未来,为了不让庄之蝶为难,她毅然选择离开,甚至不惜毁掉自己的容貌。阿灿的离去,让庄之蝶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与痛苦之中,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却发现自己早已迷失在欲望的迷宫里,找不到回头的路。
庄之蝶在这些情感纠葛中越陷越深,他的灵魂也在欲望的侵蚀下变得千疮百孔。他就像一个迷失在黑暗中的旅人,找不到方向,只能在痛苦与迷茫中苦苦挣扎。他的堕落,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时代的悲哀。在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逐渐被物质所填满,灵魂变得空虚而荒芜。曾经的理想与追求,在现实的冲击下,变得如此微不足道。
在《废都》中,庄之蝶并非个例,他周围的文化精英们,也都在时代的浪潮中逐渐迷失自我,走向堕落。书法家龚靖元,曾经在书法界声名远扬,其作品备受推崇。可后来,他却沉迷于赌博,无法自拔。为了满足自己的赌瘾,他不惜卖掉自己的名贵书画,甚至将儿子的前途也置之不顾。最终,他因赌博欠下巨额债务,走投无路之下,选择了上吊自杀。他的堕落,让人唏嘘不已。曾经的艺术追求,在赌博的诱惑面前,变得如此脆弱不堪。他的死,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对整个文化界的一种讽刺。画家汪希眠,同样也是一位知名画家。他的作品,原本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受到人们的喜爱。可随着名气越来越大,他却逐渐迷失了自己。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他开始大量制作赝品,以次充好,欺骗收藏者。他的行为,不仅违背了艺术的良知,也损害了整个文化界的声誉。在金钱与利益的驱使下,他放弃了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沦为了名利的奴隶。艺术家阮知非,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整天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他忘记了自己作为艺术家的使命与担当,将才华浪费在无用的享乐之上。曾经的艺术灵感,在奢靡的生活中逐渐枯竭,他的作品也变得空洞无物,失去了灵魂。他的堕落,让人深感惋惜。曾经的艺术梦想,在欲望的漩涡中被无情吞噬。
这些文化精英们的堕落,让我们看到了时代的变迁对人们价值观的巨大冲击。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金钱与利益成为了人们追逐的目标,而曾经被视为神圣的文化艺术,却被抛在了脑后。这些文化精英们,本应是社会的精神支柱,是文化的传承者与创造者。可他们却在时代的浪潮中迷失了自我,放弃了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沦为了欲望的俘虏。他们的堕落,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哀,更是整个社会的损失。但在这一片堕落的喧嚣中,仍有一些人在苦苦挣扎,试图坚守自己的内心底线。如庄之蝶的朋友孟云房,他虽然身处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却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看到了庄之蝶等人的堕落,心中充满了无奈与悲哀。他试图劝说庄之蝶回头,却始终无法改变他的想法。他自己也在现实的压力下,感到无比的痛苦与迷茫。他的挣扎,代表了那个时代一部分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他们既无法抗拒时代的潮流,又不甘心随波逐流,只能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艰难生存。
贾平凹先生在《废都》中,以犀利的笔触,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小说中,官场的腐败黑暗令人触目惊心。官员们为了一己私利,不择手段,贪污受贿,任人唯亲。他们将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全然不顾百姓的死活。庄之蝶为了打赢官司,不得不四处托关系、送礼,甚至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了官场的黑暗与丑恶。这种找关系、送礼物的不良风气,在当时的社会中泛滥猖獗,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正常秩序。社会的道德沦丧也是小说批判的重点。在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道德底线不断被突破。婚外恋、乱搞男女关系等现象屡见不鲜,人们对这些行为似乎已经习以为常。庄之蝶与多个女人的情感纠葛,正是这种道德沦丧的一个缩影。他的行为,不仅伤害了身边的人,也破坏了社会的公序良俗。而周围的人,对此却大多持宽容甚至鼓励的态度,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悲哀。文化界的浮躁与虚伪也在小说中暴露无遗。那些所谓的文化名人,为了追求名利,不惜弄虚作假,互相吹捧。他们的作品,大多空洞无物,缺乏真正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却内心空虚,道德败坏。他们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文化界的声誉,也让真正热爱文化艺术的人感到失望和痛心。
贾平凹先生通过对这些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与批判,表达了他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和对人性的反思。他希望通过这部小说,能够引起人们的警醒,让大家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共同努力,改变这个病态的社会。在《废都》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如梦似幻。庄之蝶曾经是西京城的风云人物,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他的作品备受推崇。可转眼间,他却陷入了官司的泥潭,声名狼藉,众叛亲离。他的命运,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人猝不及防。唐婉儿,那个曾经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女子,她渴望爱情,追求自由。可最终,她却被命运无情地捉弄,被丈夫抓回,遭受了无尽的折磨。她的命运,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在狂风中飘摇,最终坠落尘埃。柳月,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保姆,一夜之间成为了市长的儿媳。她的命运看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实际上,她却失去了最宝贵的自由和尊严。她的命运,就像一场虚幻的梦,醒来后,只剩下无尽的空虚和痛苦。
这些人物的命运,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我们常常以为,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可实际上,我们往往只是命运的玩偶。在命运的面前,我们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就像苏轼所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就像一场梦,充满了虚幻和不确定性。我们所能做的,或许只有珍惜当下,坦然面对命运的安排。《废都》创作于1993年,正值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贾平凹先生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的脉搏,通过《废都》这部作品,展现了这个特殊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金钱与利益成为了人们追逐的首要目标,而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则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逐渐迷失了自我,精神世界变得空虚而荒芜。庄之蝶等文化精英的堕落,正是这种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他们在欲望的驱使下,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沦为了金钱与利益的奴隶。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仍有一些人在坚守着自己的内心底线,在人性的挣扎中寻找着光明。他们或许力量微薄,或许孤独无助,但他们的存在,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希望。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在那个黑暗的时代,这些坚守内心底线的人,就像点点萤火,虽然微弱,却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
读完《废都》,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这部小说,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社会的现实,以及命运的无常。它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析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在痛苦与反思中,不断成长,不断前行。我想,这或许就是文学的力量,它能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庄之蝶的堕落,是一个逐渐深陷欲望深渊的过程,而他的虚荣与自负,成为了他走向毁灭的催化剂。在小说中,周敏为了讨好庄之蝶,拿着一篇抖落他情史的文章请他过目。文章发表前,众人对庄之蝶阿谀奉承,各种高帽子让他飘飘然。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追捧,庄之蝶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沉浸在这种虚假的荣耀中,竟忘记了去审视文章可能带来的后果。当文章发表后引发轩然大波,庄之蝶起初也愤怒不已,想要追责。可当他踏入杂志社,看到后辈们毕恭毕敬的模样,听到老同事的恭维,以及周敏忙前忙后的伺候,他的怒气竟消了不少。他抹不开面子去追究责任,就这样,一件本可以及时解决的事情,在他的虚荣与自负中,逐渐演变成了一场无法挽回的灾难。
他与景雪荫的过往被公之于众,各种谣言和不实传闻甚嚣尘上。这本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危机,只要他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公关处理,或许还能挽回局面。但他却盲目自信,认为凭借自己的名气,法官也会给他几分颜面,官司绝对输不了。他对杂志社众人的努力嗤之以鼻,拒不配合律师团队梳理案情,甚至在开庭那日,还四处闲逛,没有出席。他的这种自负,让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官司败诉,他声名狼藉,从此一蹶不振。在感情方面,庄之蝶同样被欲望蒙蔽了双眼。他不满足于平淡的婚姻生活,与唐婉儿、柳月、阿灿等多个女人纠缠不清。他在这些情感关系中,更多地是追求肉体的欢愉和欲望的满足,而忽略了道德和责任。他与唐婉儿的感情,始于激情,却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当唐婉儿被丈夫抓回,遭受折磨时,庄之蝶却无力保护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受苦。他与柳月的关系,更是充满了利用和算计,他将柳月当作礼物送给市长的残疾儿子,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与阿灿的感情,虽然有过短暂的慰藉,但最终也以悲剧收场。他在这些感情纠葛中越陷越深,逐渐失去了自我。他的生活变得一团糟,家庭破裂,事业受挫,朋友疏离。他曾经的理想和追求,在欲望的侵蚀下,变得遥不可及。他就像一个在黑暗中迷失方向的人,不断地挣扎,却始终无法找到出路。他的堕落,是人性弱点的集中体现,也是对那个物欲横流时代的有力批判。
从更深层次来看,《废都》不仅仅是庄之蝶个人的悲剧,更是一部时代浪潮下的文化挽歌。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市场经济的浪潮汹涌而来,对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金钱和物质的诱惑逐渐占据了人们的心灵,而传统文化和精神追求则被抛在了脑后。
庄之蝶作为西京城的文化名人,他的堕落象征着传统文化在时代浪潮中的衰落。他曾经是文学的坚守者,以笔为武器,书写着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思考。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他逐渐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他开始追逐名利,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惜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他的作品也变得空洞无物,失去了曾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他的堕落,代表了那个时代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他们在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之间苦苦挣扎,最终却迷失在了时代的洪流中。
书中所描绘的西京文化圈的颓态,也是整个社会文化衰落的一个缩影。书法家龚靖元沉迷赌博,画家汪希眠制作赝品,艺术家阮知非沉溺声色,这些曾经的文化精英们,在金钱和欲望的驱使下,纷纷放弃了自己的艺术追求,沦为了名利的附庸。他们的行为,不仅损害了自己的声誉,也对整个文化界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曾经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文化圈,如今变得乌烟瘴气,一片死寂。这不禁让人感叹,在时代的变革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在这片文化的废墟中,我们仍能看到一些微弱的希望之光。如孟云房,他虽然无法改变庄之蝶等人的堕落,但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对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的存在,就像黑暗中的一丝曙光,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他的挣扎和无奈,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时代变革对人们的影响,以及在这种影响下,人们所面临的精神困境。
贾平凹先生在《废都》中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小说借鉴了《红楼梦》虚实交织的叙事结构,以庄之蝶的生活为主线,将他的情感纠葛、事业困境以及与周围人的关系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建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关系网。在这个网络中,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动机,他们的命运相互交织,共同演绎出了一场精彩的人间闹剧。书中大量使用“此处删去××字”的方框标记,这一手法既制造了阅读留白,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又强化了文本的争议性。这些被删去的内容,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让人们不禁去猜测其中的奥秘。同时,这种处理方式也暗示了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的复杂性和敏感性,有些东西难以直白地表达,却又真实地存在着。超现实手法的运用也是《废都》的一大亮点。例如,小说中那头会思考的奶牛,它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审视着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的变迁。奶牛的思考和感悟,不仅为小说增添了一份荒诞色彩,也让读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反思人性和社会现象。奶牛对人类贪婪、自私等行为的批判,以及对精神家园消逝的哀叹,都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还有收破烂老者的预言式民谣,也充满了神秘色彩。这些民谣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它们像一把把利刃,刺向社会的丑恶现象,讽刺着世态炎凉,也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趋势。由此我便作下两首《七律》来寄托感思。
《七律》读“废都”由感
作者:王全祥
残卷翻来雨打窗,西京旧事渐苍凉。
蝶梦已随尘事散,文心空对月轮凉。
朱门酒肉非吾愿,青史文章枉自忙。
唯有街前老槐树,犹记当年旧墨香。
《七律》凉州客叹“废都”由感
作者:王全祥
凉州客里读《废都》,掩卷长吁意未殊。
都下繁华如泡影,人间聚散似飞凫。
谁言名士无俗累,只见痴人逐镜虚。
且饮杯中凉州酒,莫将心事问归途。
《废都》的深刻,不止在庄之蝶这根主线,更在一众配角的细碎命运里。他们像西京城里的尘埃,被时代风一吹,便显露出生活的褶皱,每道褶皱里都藏着人性的幽微。牛月清不是简单的弃妇。她守着庄之蝶的家,晨起洒扫,傍晚温饭,手里攥着的是“文化名人夫人”的体面,心里揣的是过日子的实诚。她不是不懂庄之蝶的疏离,只是她的反抗方式带着旧时代女性的笨拙。偷偷在他茶里加补药,对着他藏起来的情书抹泪,却从没想过真正离开。她信“夫妻过日子,哪有勺子不碰锅沿的”,直到庄之蝶把柳月送人的事摊开,她才猛地砸了那套他最爱的茶具。那不是砸给庄之蝶看,是砸自己心里那点忍忍就过去了的念想。她的绝望里,有对婚姻的死心,更有对好好过日子这个朴素愿望的崩塌。就像古诗里说的“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她守着“信”,却等来了一场空,这是多少普通女人在时代变动里的缩影,她们抓着旧规矩,却抓不住身边人的变心。周敏更像面“哈哈镜”,照出小人物的投机与卑微。他从潼关来西京,揣着点文字功底,却总想着走“捷径。”靠捧庄之蝶上位,拿隐私换名气,连给杂志社投稿都算着“庄老师的名字能值多少版面”。可他又不是全然的坏,被庄之蝶冷脸时会红着眼眶说我就是想混口饭吃,看到唐婉儿被丈夫打骂时,也会蹲在墙角抹眼泪。他的投机里藏着底层人的慌。在西京这地方,没名气没背景,好像不扒着点“名人”的边,就站不稳脚。他最后卷着铺盖回了潼关,临走时还往庄之蝶家门口放了袋自家种的红薯。那点没被磨掉的实在,让这个投机者多了几分让人叹气的真实。
还有柳月。她从乡下到城里当保姆,一开始攥着牛月清给的旧衣裳都觉得金贵,偷偷学认字时,铅笔尖在纸上划得格外轻。可她见过庄之蝶家的字画,见过市长家的排场,就再难安于端茶倒水的日子。她跟着庄之蝶学写字,跟柳先生学礼仪,甚至在被送给市长儿子时,也能硬着头皮说我认了。她不是没委屈,只是她算得清。在西京,市长儿媳的身份,比庄之蝶的情人靠谱得多。她最后穿着红嫁衣路过庄之蝶家门口,没回头,可鬓角那朵绢花歪了,是她自己伸手正的。那点慌乱,藏着她没说出口的,她选了安稳,却也丢了点什么。她的向上爬,不是天生凉薄,是穷怕了的人,在时代的缝隙里找条活得体面点的路,哪怕这条路是别人铺的。连那个总在街上游荡的收破烂老者,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符号。他背的麻袋里装着旧书旧报,嘴里唱的民谣却像谶语:“西京城里怪事多,名人不如狗尿苔”、“楼盖得高了,人心离得远了”。他不掺和谁的官司,不打听谁的私情,却总在最热闹的时候出现。庄之蝶办书法展时他在门口唱,龚靖元上吊后他在巷口唱。他像西京的良心,不用正经道理训人,就用几句大白话,把那些被名利盖着的真相扒开给人看。就像杜甫写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用喊口号,只把两样东西摆在一起,就有了千钧力。
初读《废都》,总觉得“废”是“破败”。西京的文化圈废了,庄之蝶的人生废了,那些曾经的理想都废了。可读得多了,倒觉得这“废”里藏着另一层意思:像老房子塌了,露出底下的地基,虽破,却扎实。贾平凹写“废”,不是为了骂谁。他写庄之蝶的堕落,没把他写成十恶不赦的坏人,只写他“想做点事,又总被俗事缠”;写文化圈的乱,没只怪“人心坏了”,更写“以前写文章能换粮票,现在写文章不如倒腾字画”的现实。他笔下的“废”,是时代转场时的“阵痛”。计划经济的“稳”被打破了,市场经济的“活”还没立住,人站在中间,像踩在没干透的泥里,往前走怕陷着,往后退又没处去。庄之蝶们的迷茫,不是个人的错,是一群人在,旧规矩不管用,新规矩还没定时的慌。就像凉州的老城墙,明朝的砖上压着清朝的土,现在墙根还长着新草。“废”不是结束,是“换”。旧的价值塌了,新的价值还没建起来,中间的“空”就是“废”。贾平凹把这“空”写出来,不是让人气闷,是让人看见。得先知道地基在哪儿塌了,才能想着怎么重砌。庄之蝶最后疯了,可孟云房还在整理他的书稿;龚靖元死了,他儿子还在偷偷练他的字;连牛月清,最后也开了家小杂货铺,每天守着柜台算账。这些“没废”的细碎,就是从“废墟”里钻出来的草。有人说《废都》太“脏”,满是欲望和算计。可哪个人心不是一半光一半影?哪段时代不是一边破一边立?就像陶渊明写“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先写“樊笼”有多闷,才显得“自然”有多好。贾平凹写这“废都”的“脏”,或许就是想让人念着那点“干净”。念着庄之蝶最初写文章时的认真,念着牛月清一开始对日子的热乎,念着西京城里还没人忘了“啥是正经事”。
我是凉州人,读《废都》时总忍不住往凉州上靠。西京是大城市,有文人墨客,有官场风波;凉州是边城,只有风沙和老城墙,可两地的“人”,却有扯不断的像。凉州人懂庄之蝶的“慌”。以前凉州城的老手艺人,一辈子就做一件事。铁匠打马掌,木匠做马鞍,绣娘绣荷包。可这些年,年轻人不爱学了,马掌不如汽车轮胎值钱,荷包不如塑料挂件好卖。老手艺人不守着老铺子,手里的锤子落不下去,他们和庄之蝶一样,都被“世道变了”撞了一下。庄之蝶是“文化名人”撞了“市场经济”,老手艺人是“老艺人”撞了“新日子”,撞得疼了,就容易慌,一慌就容易走岔路?那些年有的老手艺人开始往马掌里掺次铁,现在有的学人家开网店卖“网红流水线工艺品”,就像庄之蝶用柳月换人情。都不是本心,是慌了神的挣扎。凉州的老辈人常说“日子是一块粗布,得耐着性子慢慢织”。《废都》里的人,大多没了这份“耐”。庄之蝶想快点出名,周敏想快点上位,柳月想快点脱离底层,就像西京城里盖房子,恨不得昨天打地基,今天就封顶。可凉州的风沙教人的是“慢”。“种葡萄得等三年才结果,酿葡萄酒得等十年左右才能入味,急不得。”我总想,要是让庄之蝶来凉州待上一阵子,看看戈壁滩上的胡杨,就是枯死了也站着,一站就是站数千年。或许也能少些慌。不是说凉州人没有欲望,而是凉州的天地宽,让人知道:“有些东西急不来,有些东西丢不得。”
合上书时,窗外的风正刮过凉州的老柳树,叶子响得像翻书的声音。《废都》里的西京早成了旧影,可书里的那些人、那些慌、那些碎在日子里的疼,却好像是没走多远。或许这就是好书的真正原因。它虽然写的是一座城的事,然而说的却是所有人的日子;它看似写的是“废”,实则是让人记着“别废了”。别废了心里的那点儿热乎,别废了对过日子的那点儿真。
就像我在诗里写的:“且饮杯中凉州酒,莫将心事问归途”。读《废都》不用问“后来怎么样了”,如果你能在书里看见自己的影子,能在合上书后,能把手里的日子攥得紧点,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