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边
记得那年那天,1980年4月16日,我独自一人去安徽黄山旅游。那时交通没现在方便,我是一站站转车过去的。下午从广德乘车到河沥溪,才三点多,已经没有继续向前的车了,只好预买明天上午去旌德的车票。找了家小旅店投宿时才发现,刚才买票时皮夹子被盗了。虽然是第一次独自出门,心眼还是有的。我把三四十元的整票子放在了内衣里,皮夹子里是六元零的,但所有的粮票却随之而去。最最现实的问题是晚饭都没法解决,明天又该如何?正在我一筹莫展时,一位已经吃过晚饭回房的老伯见我窘相而关心地询问起来。万幸的是这位叫潘铁虎的上海退休教师是我们宜兴老乡,他二话没说就慷慨地送了我三斤安徽粮票,终于使我顺利地完成了一周的旅行。
记得那年那天,1985年11月25日,初中没念几天的我偏偏不信邪,敢于报考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而且一半课程已经过关。下午我请工友顶了半班,便骑上自行车从丁山赶到宜兴,在设于迎宾路口教师进修学校内的县自考办办了下期教材订购等事。从解放东路祖母家出来回程时,天已经发黑。热情的大嫂又在我包里塞了六斤血糯。就是这六斤血糯使我挂在龙头上的包攀不堪重负,将近青龙山时我发觉包丢了。要知道包里不仅有血糯,更重要的有订书单和准考证呢,这下麻烦大了。我当即回头查找,从青龙山到转山头,因为我在转山头时还摸过包的。来来去去仔细搜索了两遍,毫无所获,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一个星期后,车间主任史亚强说芙蓉派出所不知何事要找我呢。原来我的包竟是官山坞农民顾炳兴拾得,这位不要分文回报的好心人虽然文化不高,但知道包对于我的重要,托派出所耐心地打了一个星期的电话找我,而我们厂部总机的革命小姐们居然一直密不外传,幸亏最后偶然被史亚强所知。
这是我记忆最深的两次接受陌生人的帮助,也许有人说那是过去,现在恐怕没这种好人了,错。今年我退了丁山的活儿,来宜兴与女儿一起生活,找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从未谋面的一位叫临文的网友帮介绍的,只是后来另一位叫梅心的网友帮寻了份更合适的才学着年轻人玩了回跳槽。
如果有人问我帮助过陌生人吗,我也帮过,我相信我们大部分人都帮过陌生人,这叫做人性本善皆可佛。但我们更应该记住的是受助,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个涌泉相报,不一定是要对施助者重金相谢,施助者的施助也不是图此,但当他人需要帮助时,我们应该及时出手,慷慨出手,受善行善善觉善,让施助者的善良在我们这里得以传承下去。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红塔记忆》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