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善卷、张公两洞开放90周年之际
陈宝明
万和春,1943年生于宜兴,1960年8月参军,1984年转业。直到1986年任宜兴市风景园林管理处主任。在任期间,一片赤诚情系善卷、张公(庚桑)“两洞”的开发利用,值得我们点赞喝彩。他对宜兴两洞旅游事业开拓者、奠基人储南强先生心生向往、崇拜至极。
《善卷镇志》《张渚镇志》都有记载:“1992年,宜兴市风景园林管理处筹集资金200万元,复建祝英台读书处、三生堂等古建筑群。”《湖㳇镇志》记载:“1985年张公洞新建的古典式接待室竣工,造价12万元。1988年开辟了棋盘洞与玉泉洞的通道,增设了张果老倒骑毛驴的景点。1989年,恢复‘八仙坡’‘四子’景观。1993年,张公洞管理处投资50万元,新建了具有道派特色的门楼,在洞前清池中营建‘会仙桥’和‘俩仪亭’。同时完成旅游商品市场和景区1500米围墙的建设。1994年7月,筹资350万元,在东南侧重建洞灵观,于1995年4月竣工后正式对外开放。”这些项目的背后无不凝聚着万主任挥尽心血、汗水和智慧力量,既是他远见卓识、运筹帷幄、指挥有方,也是他一片赤诚情系“两洞”的诠释。
“荆溪步步皆胜地,阳羡处处有洞天”,这是镌刻在善卷洞牌楼的一副楹联,由著名书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金石篆刻家、悲鸿教授秘书黄养辉书题,是对宜兴山水风光、洞天景致的高度赞誉。从任职那天起,万主任就满怀豪情步入风景园林领域,开始了他对“两洞”建设的艰苦生涯。春秋·孔子《论语·泰伯》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恰似北宋名相韩琦曰:“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的哲理名句,高瞻远瞩,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以前辈储南强先生为楷模。他常常沉入“两洞”,寻觅史料、察看景点、勘察实地,寻访员工,展现了一名领导干部的责任当担,有力推动了宜兴“两洞”高质量发展。
在“两洞”发展中,他踏下的每一个脚印,都镌刻着创业传承的精神,含辛茹苦奋斗在构筑宜兴风景园林事业大格局的征途上,整合了一处又一处的潜在旅游资源,恢复了一座又一座的景观,破解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煌辉与成就,更为后人添加了一处又一处弥足珍贵的旅游元素。真诚朴实,谦逊儒雅,不息耕耘,展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品格。
一、擦亮“两洞”文化名片的有心人
说起张公与善卷洞,全国人民都不陌生。明代宰相王鏊留下了“湖㳇有洞名张公,天造伟丽非人工。善卷气势更严雄,奔流下敞如惊鸿”的绝妙诗句。1959年12月,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黄炎培这样赞扬储南强老先生:“山水名迹问东坡,阳羡眉山胜孰何。毗邻盂峰甘泉美,一筇两洞乐婆娑。”这些诗句,万主任惦记萦绕,铭记心中,信念的力量支撑着他走向“擦亮两洞文化名片”的每一天。他知晓景区景点需要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因而,他经常集中时间寻觅、爬梳、收集史志资料,以及从田野调查、名人著作中捞针寻金,只为“两洞”千年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集聚更多的重要的文献资料,成为张公与善卷洞“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原则的重要依据。1992年,他组建专门班子,积极调动一切因素,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做到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人,只唯实,广征博引的同时对资料文献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他用心取舍,仔细推敲,精心打磨,挖掘出诸多极具有价值的史料文献,编印出《张公洞诗文选萃》《善卷洞诗文选萃》两书。两书搜集了上起北魏、下至现代名贤雅士、文人骚客的歌咏诗文和珍贵文献,采用集散结合、详略互见、各有侧重等方法,做到详今略古、详近略远、详异略同,所选诗文考证严谨,是“两洞”迄今为止采集最全、最早的诗文史料,能够使专家、学者、读者提供了南齐、唐、宋、元、明、清古诗词的韵味与意境。这些传统诗文,增添了“两洞”独特的历史文化韵味。同时,付印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书册,则从另一个角度有力佐证了“梁祝传说”起源于宜兴的观点。他内心充满自豪地对笔者说:“这三本书籍反映了‘两洞’的历史文化与民族风情,让人们真正看到了‘两洞’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沉积的深厚底蕴,更为宜兴梁祝文化史载填补了空白,也为‘两洞’打破单一溶洞旅游的格局、开发旅游景点景观提供了有力依据。”这些语言感情真挚,朴实无华,道出了我们这一代有责任继承先贤的创业精神、开创宜兴文游事业辉煌灿烂未来的心愿。
二、复原“祝英台读书处”的功臣
20世纪80年代,正处于改革开放之初,风景园林旅游事业方兴未艾。人们到宜兴旅游一般是走马观花,且都集中在“三洞一潭”(张公洞、善卷洞、灵谷洞和玉女潭),游人多景点少,类型相同的旅游格局成为了宜兴旅游的短板。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万主任高瞻远瞩,看到宜兴山地虽延绵几十公里,但如果一味观光喀斯特地貌风光则显得单调,形势不容乐观。神秘莫测的善卷洞藏有悠久史料记载,有诸多的潜在旅游资源,是一处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将大有文章可做。尤其很多鲜为人知的未被挖掘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和“善权寺”风物遗存,完全有可能将能神奇的善卷洞打造成宜兴这座历史名城的旅游地标。如果按照文旅融合的时尚新观念来布局,只要加大传统文化元素挖掘,合理规划实施,也许就能够为宜兴旅游带来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于是,万主任根据已经掌握的宜兴“梁祝传说”的初步材料,立即组织人马,深入善卷洞展开调查研究,逐步揭开了“宜兴梁祝”神秘的面纱。原来,据南齐《善卷寺记》(483—493年),记录了齐武帝收赎祝英台故宅建造善卷寺的事件。宋《咸淳毗陵志》载:“祝陵在善卷山,岩前有巨石刻,云‘祝英台读书处’,号‘碧鲜庵’。昔有诗云:‘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有读书坛’。”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这些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把万主任惊呆了!
“梁祝传说”发源地、遗存地、辐射地和传播地原来都在善卷洞周围。虽历经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变迁、岁月风雨的摧蚀与洗礼、人为的侵扰破坏和无情的摧残,“梁祝传说”故事的足音渐行渐远,连饱经沧桑的“善权寺”也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那岁岁年年接受尘埃、寄情于斯的“碧鲜庵”石碑、善权寺“华藏门”还在默默无闻地聆听尘埃荡漾的旋律,佐证着宜兴“梁祝传说”的渊源,凸显宜兴“梁祝传说”的厚重历史,彰显其独有的梁祝文化内涵。据史志记载,“碧鲜庵”碑亭与碑石,还是储老先生在梳理善卷后洞涧河时发现的,后在后洞的祝英台读书处的原址上依山建了碑亭立了碑石。面对此情此景,万主任心情非常沉重,
久久难以淡然与释怀。想到自己作为管辖善卷洞名胜古迹的管理处主任,深感责任重大。他暗下决心,遵循国家对风景名胜区的原则,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一点一滴不敢有丝毫的放松和懈怠。他以有情有意的储老为标杆,为恢复传承了千年的“梁祝文化”古景观,立志要有所作为。遥想当年“碧鲜庵”的朗朗读书声,悠悠扬扬,响彻云霄,见证着祝英台女扮男装崇尚求学的愿望,悠久与沧桑萦绕于他的心头,迸发出复原“祝英台读书处”古景观工程的强烈决心和行动。
1992年初,他不遗余力,勒紧裤腰带,开启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宏大的以“梁祝文化”为主题的复建古景观的第一步,重点拉开了恢复“祝英台读书处”建筑群的帷幕。他积极奔走,踏勘现场,组织学术、文化、建筑等人士与专家“把脉问诊”,多次论证座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积极力量,主动参与规划设计,敲定规划方案,且积极筹集资金。在后洞的游线区域,划出红线,确定占地和建筑面积分别约5000平方米与3000平方米。在施工过程中,他独具慧眼,敢为人先,锁定工地,现场办公,推进工程质量和进度,与施工人员一起夜以继日作业。他查看施工质量,调整施工方案,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凝点与难题,现场采取措施。在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中,他要求建设者尽量就势建设,不能乱砍一棵树,不准乱炸一块石,不得惊动野生动物,尽愿要绕过石头,转过树木,让路边野花自由生长,树上藤蔓随意伸长,有效保障了生态环境和景观质量。经过不到10个月的努力,一组仿古园林建筑群——“祝英台读书处”终于圆满竣工。依山而建,傍水而居,与周围的群山和“碧鲜庵”碑交相辉映,为善卷洞风景区注入了独特的梁祝文化元素。园内设有英台阁、卧室、琴室、书斋、蝴蝶轩、蝴蝶池、长廊、假山、小桥流水等景观景点。临河贴水,青砖黛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回廊曲折,平房楼房错落,山墙各式各样,建筑造型古色古香、轻巧简洁、错落有致、小巧精致,建筑空间轮廓柔和而富有美感,景致丰富多样。室内摆放的家具古色古香,各具特色,每个细节都散发着古老而庄重的气息,令人叹为观止。同时,还配套了“三生堂”“善权寺”牌坊等景观。所有的匾额都请著名书法家题写。其中“善权寺”匾额由我国杰出的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其用笔稳健舒展,气韵庄严古朴,与千年古刹相映生辉。“琴室”“英台阁”“蝴蝶轩”等匾额是30年多前由上海著名书法家任政题写。
万主任对“祝英台读书处”的建设有着十分巧妙的构思,尤其在节约成本上,可谓绞尽脑汁。当时,正巧赶上宜兴老城区拆迁改造,拆下的旧式门框窗户和一些老式家具鲜有人问津。他知道,利用这些旧门框窗户和旧家具可以赋予其新的生命和价值。立即就组织和发动员工大张旗鼓地到现场收购,既让拆迁户有钱可赚,不白白地浪费材料,又为园林工程建设节省可观的一笔费用,更为恢复“祝英台读书处”“洞灵观”等古景观增色了古朴典雅、原汁原味的风韵。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当我们漫步在“祝英台读书处”的古建筑群中,伴随着婉转动人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切身感受着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仿佛穿越时光,重新回到了当年祝英台在此就读处,再现朗朗读书声声声入耳之意境,深刻感触到浓厚的“梁祝传说”氛围,了解到真实历史人物的故事。这些恢复重建的“梁祝”元素建筑,在全国4省6地中首屈一指,浓重了“宜兴梁祝说”的印记。
三、守护“国山碑”的引领人
万主任怀着对“两洞”历史的敬畏,对储南强老先生的敬佩,一丝不苟、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地工作。他在辛勤耕耘之余,他还自觉担起了守护“国山碑”的重任。真是一路汗水,一路艰辛,一路风景,一路收获。
知情人士都知道,万主任对宜兴风景园林事业的贡献还远远不止这些。1992年,专门与时任宜兴市委书记刘湘根陪同太湖风景区委员会主任柳林来到号称“江南第一碑”的重点文物单位——国山碑。在这座与阳羡县城一样拥有上千年历史的文明石碑前,他们看到了四周满目疮痍、荒芜破败的景象,孤独与凄凉充斥其间,哪里还有儒家重地的庄严与文物古迹的肃穆?柳林主任对此向国山碑恭恭敬敬地行了三鞠躬礼,语重心长地道了一句:“我们对不起祖先……”万主任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记在脑里,藏在心里。“决不能让这块千古圣碑这样破败下去,必须想办法加以保护!”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回来后,他马不停蹄地到省城、无锡、宜兴市里,向主管部门呼吁,递交了其精心研制的“国山碑”整体规划保护方案。最后得到了柳林主任的肯定与赞叹,并由柳主任直接牵头,助力宜兴获得了省政府30万元专项资金援助。历经10个月时间的奋战,尽心竭力扩建了一座“国山碑院”景观,有护碑亭、回廊、管理房、上山道路等配套设施。从此,“国山碑院”屹立在离墨山顶,清幽宁静,花草树木郁郁葱葱,映衬着巍峨连绵的山脉苍翠,显得气势磅礴、巍峨雄伟、古朴厚重。200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宜兴第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宜兴很多风景园林建设项目都有他的身影和足迹,他除了复建与保护了“祝英台读书处”“洞灵观”“张公洞门楼”“俩记亭”“国山碑院”等景观外,还建设了一条古朴典雅的“涌金街”,这一切都是他情系“两洞”的真实写照。
万主任为人爽朗、热情健谈。他独具慧眼,有较强的工作推动能力。他工作作风严谨,敢为人先,待人诚实,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风景园林工作情有独钟。他在风景园林建设事业中匆匆走过了15个春夏秋冬,在浩瀚的星空中留下了永恒的身影,他被誉为一片赤诚情系“两洞”的功臣。2017年,他获得了江苏省“国家太湖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工作中卓有贡献”的荣誉。
凡是认识他,与他打过交道的人,这样说起他,或领导、或同事、或战友、或同仁、或部下无不竖起大拇指,连声赞道他是一位好主任,一位党和人民的好干部。他的政绩也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笔者更是感同身受。
回眸往日存“两洞”,魂牵梦绕心坎中。善卷、张公“两洞”经历90载的风雨历程,迎来了今天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繁花似锦、争芳斗妍、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善卷山上绿树葱茏,被映衬着山脚耸立的古典建筑群“祝英台读书处”,显得格外引人瞩目;后螺河的河水清澈见底;沿盂峰山坡上雄伟壮丽的道教建筑群——洞灵观与张公洞相映相融、相得益彰,实现了“游客带香客,香客带游客”的开发建设初衷。历经岁月的洗礼,这一切静静地见证着“两洞”走过的90年成长的足迹。90年的变迁,岁月如歌,徐步而行,抒写了精彩华章,往事如歌,未来如诗,道不尽唱还休,而洞里洞外的故事依旧在延续……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书籍。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