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全福,浙江长兴,长兴县诗词学会会员。四零后,今年八十岁,退休教师,一生奉献给乡村的教育事业。退休后,热爱中华诗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余生!但愿与诗相伴,它才是我经历沧桑创作的源泉。让美丽乡村的诗词伴随夕阳走向远方!作为本土乡村诗人,作品仅发表于县教肓局退协《长兴老园丁 》.县诗词学会《西吴诗声》.江南红村《仰峰》杂志。
其中部分诗词发表于《上海滩诗叶》、《腾岳诗词》、《梦幻诗苑》、《稻田文学》等全国诗刊。同时,爱好广泛,旅游、摄影、美术、书法,多次获奖。有六十幅书画作品被学校收藏,余生诗词相伴,醉夕阳。
\

西吴诗声太湖情怀
作者/张全福
“西吴诗声”是长兴县诗词学会诗刊题名。
“太湖情怀”是写我与诗词结缘真实故事。
一.题记
一九五二年残冬,接父亲来信。煤山狮子山自然村,一位中年山村母亲带着三个孩子(当年我9岁,大哥19岁,小弟5岁)外带一个王姓小姑娘叫春梅,与我同龄。由亲朋护送下,经杨店,张坞,翻过尚儒悬脚岭,远赴安徽铜陵谋生。
十年后,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政府经济困难,号召下放回乡支农,还是这个母亲带着三个儿子毅然回归家乡。
斗转星移,时空变幻,一甲子过去,世事变迁,物是人非。人生既可为又不可为。梦里唤她千百遍,只是无缘不相逢。心归平静禅意里,笑对沧桑岁月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诗意和远方,能在彼此的生命中闪耀一程,已是意义非凡的事情。相信谁都不会后悔,曾经出现在彼此的生命里,再见时亦能笑着说起。有缘相遇一生难忘,有幸被爱无畏山海。
诗情画意寄托我有限生命里,对美好生活无限的热爱和追求。
二.太湖情怀
相拥太湖,醉美长兴,我的家乡就在太湖西岸。太湖西受天目、茅山之水; 东出吴淞、黄浦诸流,分注入海。方圆数万顷,水波浩淼,一碧无涯,乃是长江三角洲的鱼米之乡。
古人有诗云: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崛起太湖之畔的明珠,此起彼伏,你追我赶。东有苏州、无锡、昆山;南有湖州、西是长兴、北有宜兴、丁蜀逐鹿太湖之滨。
长兴县依太湖独特的地理位置,占江南居东海,气候温和,人杰地灵,既是鱼米之乡,又是多少英雄人物辈出,多少文人墨客,留下无数辉煌的文章。环湖悦韶景,鸿笔写初心。风雨洗征雁,芳华赠岁吟。纵观历史,夏商出金属而兴甲骨,周基农桑而转帛简,恬笔伦纸,开书画之端。自晋以来,王献之、顾恺之、白居易、颜真卿、赵孟倾以及近代吴昌硕、徐悲鸿、吴冠中等,雅集酬唱,名篇佳制,誉享华夏。真可谓: 书为故事留诗上,吟作新词寄长兴。汇聚东南之望县,文心笔海共相赠。情不自禁再读《梁父吟》愁里高歌梁父吟,犹如金玉夏商音。十年勾践亡吴计,七日包容哭楚心。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啮空林。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
现如今,清晨漫步太湖堤,极目山川远眺,朝阳初升,波光碧水粼粼,湖面闪闪耀眼,渔船星星点点,扬帆破浪而行。夕阳下,湖光山色,晚霞映照,紫气升腾,却是美景如画,可为人间之仙境,实在让人留连忘返。仅作《沁园春》两首,以赞太湖之美。
沁园春――咏太湖
天目西来,太湖北望,晴空云飘。
看水天宽阔,翠涛连嶂;故乡东尽,逐浪滔滔。
远溯三城,更追夏禹,百载英豪士气高。
欣然至,观万顷波澜,远境妖娆。
* * * * *
千年吴越添娇,引瑶玉彪章未折腰。
忆叠经霸业,屡修鸿典;地灵人杰,人杰风骚。
古往今来,斜阳晚棹,白鹭归飞翱大雕。
长空俯,览春秋之梦,笑看今朝。
沁园春――太湖风光美
东方之珠,湖光璀璨,微波盈眸。
喜湖光闪闪,艄公扬棹;涛声阵阵,浪上飞鸥。
滔下菱红,岸边苇翠,碧水归帆鱼满舟。
心陶醉,喜风光无限,更上云楼。
***** ***** *****
龙之梦畔欣游,看四海、友朋兴正遒。
乐水声汩汩,稻香袅袅;佳肴四溢,莺雀群啾。
梁邸梅涛,江南花苑,佳境闲幽眼底收。
太湖美,惹游人眷恋,壮丽神州。
三.中华诗词之乡-----长兴印象
1.中华诗词之乡
2023年7月12日,经中华诗词和浙江省诗词和楹联学会通过实地考察验收。成为中华诗词之乡,被誉为”长兴印象”。
2025年5月,长兴县诗词和楹联学会已完成三件大事。一是第五次学员代表大会顺利召开,选举产生第五届新的领导班子;二是县诗词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庆典;三是出版第一本学员诗集《雅集诗存》。
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集聚华夏汉民族文化的精华,以多少代杰出作者的灵魂,是表现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
正如全国著名格律诗人黄莽所说的,诗人是精神上的贵族。贵在心思晶纯、贵在大义凛然、贵在贫而无谄、贵在品格清高、贵在悲天悯人。
新的诗词学会领导班子,秉承先辈的宗旨,制定新的规则。
(1) 各诗友,这联律通则,可收藏。本次楹联作业大家很积极,“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谓创作不易,佳作不易,大家可以反复推敲,以求更好。包括古诗词也一样,“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毕竟少之又少,我等非天才,学习是补短不二法门。
(2)学会公众号栏目:乡村赋能、校园童谣、少年诗话、现代诗歌、学会动态、诗词联事、会员风采。
(3)学会公众号录用诗词作品守则
1.学会微信公众号录入的作品来源于学会每月作业或征稿投稿。2.格律诗词务必遵循格律要求。3.对较为优秀的但不符合格律的诗作,编辑组将对接作者修改,拒不修改者以古风论,再拒改者,不录。4.对词格不符者,请注明变体并截图投稿,经沟通不提供者,不录。5.投稿作者,尽量根据作品内容配上优质的图片。6.推送的作品务必是作者原创,若产生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7.诗词创作可以借鉴现代智能程序,但不能代作,查重率高者作品拒录。8.对学会征稿,会员投稿务必遵守截稿时间,逾期不候。9.学会成立以杜使恩、周新凤为核心的专家评审组,严格作品质量。10.校园童谣、诗话,注重童趣,青少年的语境,注明作者、年龄及指导老师
2.西吴诗声
长兴诗词学会创刊《西吴诗声》共计68期,每期12个主题。征稿除本会学员,且面向全国诗词爱好者。学会以长兴独特的历史渊源,不同时期的杰出人物,依托固有的自然景观。例如:太湖古镇龙之梦乐园、顾渚大唐贡茶院、小浦十里古银杏长廊、长兴金钉子地质公园、泗安仙山湖自然景观、新槐新四军旧址《江南小延安》、浙北悬脚岭自然风光。
相拥太湖,借力苏杭,幅宽两州、两府,集历代文人墨客之大成;相拥山水,凭借自然风光,时代文明赋予城市的建设成就,山区巨变,最美乡村,书写新时代的壮丽诗篇。
3.长兴文学精典
(1)红色基因,
看新槐新四军司令部旧址《江南小延安》纪念馆,粟裕将军抗日根据地,红色仰峰村。有新四军创办的小煤矿、后方医院、被服厂、兵工厂十二处。腼怀先辈,听革命故事,读英雄壮烈诗篇,激励后辈奋进。周新凤会长有诗为证”将军回首望归处,铁马金戈云野初。百里山绵烟雨翠,断岩残雪忆辉余。
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群是核心引擎,5公里“红色走廊”串联起18处文保点;江南红村通过活化利用,全国研学团队纷至沓来;仰峰村依托20余家精品民宿,每年助村民增收超30万元;世界地质遗迹“金钉子”,成为探秘地球演化的科普热点。就连承载工业记忆的老火车站,也借力《长津湖》热映东风,变身工业文化风情街。
当红色文化提供精神锚点,当地质文化拓展认知维度,当工业文化延续集体记忆,当年轻人在老火车站打卡时,不同时代的文化符号在同一个空间里对话——这种文化赋能的深层价值,构建了“历史——现在——未来”的新坐标系。
(2)帝乡佛国。
余方德先生所著《陈朝五帝和陈朝兴亡》,全面叙述了陈霸先一统陈朝的全过程。尚佐文题陈武帝故宫联一付:陈井涌清泉,汲古开新长润物;天居称福地,增华济美更怡人。
杜使恩的下箬怀古:千里颍川十世王,仁君未必寿能长。马前鞍后征途苦,入地登天将士亡。梁祚代延贤为号,陈朝却向后庭荒。曾经紫阙风华否,不似天居还故乡。笔下的陈武帝功过是非,仁德自在人心,史记必然源远流长。游长兴陈武帝故宫,此情此景必有一番情缘。
(3)茶文化博大精深
大唐贡茶院简赋: 茶为国饮,千古纳贡,自盛唐以来,陆羽著《茶经》。得顾渚山川之灵气,融金沙清泉,妙不可极。据李广德先生所著湖州茶文化《茶经故里》,写得就是长兴紫笋茶。我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诗人是宋朝陆游(陆羽),一生共写九千二百二十首。又据张全镇先生所著《历代紫笋茶之诗录》,收集自盛唐以来至现代234篇,许多文人墨客数千首茶诗。另一本《紫笋茶飘香》,更是享誉海内外。如今之大唐贡茶院,游客纷至,茶仙饮露,骚人采风;闲则品而和吟,渴则饮而放纵,更以茶事兴诗风。一味禅茶,紫笋终成极品;同流院寺,长兴又拔头等。有诗为证。陆羽烹茶:云楼飞雪洒洋洋,竹海松涛静殿香。桑苎翁台泉月煮,红泥绿蚁舀琼浆。品茗三绝:水体茶神器益功,由来国饮道中通。急程历贡清明宴,天下紫瓯三绝冲。
(4)名人佚事,长兴文化底蕴深厚
四百多年前,两位年逾花甲的七品芝麻官,就在那太湖边的偏僻之地——长兴县的“梦鼎堂”内,纸窗竹屋,灯火青荧,为后人留下精典巨著。
(1).归有光:人称震川先生,昆山人,明代著名的散文家。他的作品朴素简练而又真挚动人,以接近生活、着力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方式,成为正统散文向近代散文转折的重要标志,被后人誉为“明文第。
(2).吴承恩:自号射阳山人,淮安人,《西游记》的作者。这两位明代文学家不仅有着几乎相同的志趣和命运,而且都是在花甲之年才步入官场。两人一起在浙江长兴县(今浙江湖州)共事,一个当县令,一个任县丞,共同梳理政事,关心民瘼,结下了很深的友谊。
如今,远眺龙山两峰屹立着两亭,(一是纪念归有光的“有光亭”有人称之“忘归亭”;二是纪念吴承恩的”承恩亭”。
(3).《圣井铭》 和《梦鼎堂记》
岁月迢遥,四百多年前的喧嚣已归于沉寂。1979年9月,浙江长兴县为保存的两通明碑——《圣井铭并叙》碑和《梦鼎堂记》碑重建碑亭,人们从碑文上找到了归、吴两人共事印迹。
《圣井铭》碑是归有光、吴承恩两人合作的结晶,由归有光撰文,吴承恩书碑,全文共301字,是为纪念自己往年游览南朝陈国国君陈霸先的故里,看到的一口圣井而作。相传这口井在陈霸先出生时显露了祥瑞“井中沸涌,出以浴帝”,归有光当时怦然心动,为之写下了《圣井铭》。在文中,他以这口井历经岁月沧桑,依然不竭不涸,来颂扬贤帝明主的大业光灿。当时正值隆庆元年,两位才当上七品小官的花甲老人合作了这件作品,少不了要流露出对当今皇上感恩戴德的心情。
同一天,吴承恩还书写了《梦鼎堂记》碑,全文514字,写得圆腴劲秀,精彩非常。当年归有光重修县衙,同时修缮了后宅,碑文记载了把后宅题名为“梦鼎堂”的过程以及“梦鼎堂”三字的来历。原来,有一天,归有光梦见一只“函牛之鼎”,鼎边却有一道裂痕,于是忙令人修补。这梦做得很奇,此后不久,果然传来了三位学子在试场上高中的好消息。人们都说正应了三足鼎立的吉兆,未几,又传来确切消息,又有一人考中,人们又说:这不正是老父台梦中“补鼎”的应验吗?归有光免不了暗暗有些得意,他自然懂得鼎的象征意义,于是不无遗憾地回忆起自己年轻时胸怀大志,希望遭遇到贤明的帝王,能辅助朝廷推行尧、舜、周公、孔子的政治主张,鄙弃管仲、晏婴的霸王之术,而如今老之将至,美好的梦想已经落空,只得寄希望于后来者了,相信他们中间一定会出现国家的栋梁之材。因此把堂命名为“梦鼎”,记录了他失落的情怀和坚定的希望。
(5)其他专题
学会原付会长汪凌星先生,现副会长兼秘书长田承权考师,副会长王伟卫、杨永红三位建议创设多个专题:长兴最美乡村、长兴特产、长兴名胜、长兴佚事、长兴民风、长兴探奇……,最后合成“长兴风采”。在诗人笔下,一草一木皆含情,亦入诗。
四.诗梦未来
人生如梦,奈时光恁短。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吾今八十二还在学写诗。正如诗友”清风居士”所赋《踏莎行·人情似水》:”月本无心,清风有愿。逐情相约处、多留恋。人生如梦,奈时光恁短。何堪那世态诸般乱。寂寞何消,空怀感叹。红尘一过客、有谁看。情缘似水,若残花一片。又怎得日久招人怨”。放眼中华古诗词博大精深,纵横世界华夏诗词独放异彩,慢步江湖文学流派纷争,若无慧眼,何以达诗情画意之最高境界。
正当我困惑之时,2025年6月12日下午,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王骏会长受中华诗词学会的委托,专程前往丽水市遂昌县潘醒华老先生家中,为他送上中华诗词学会向他颁发的“百岁诗翁”荣誉证书,向潘醒华先生表示了真诚祝贺,高度赞扬潘先生以百岁之躯,依然笔耕不辍,活跃在诗词创作的舞台上,并祝愿他诗心不老,健康平安,寿比南山!也许这才是圆梦的希望。
如今的我,首先衷心感谢黄汉江教授的关注,更要感谢《39大古诗词五大洲交流群联合会》的专家委员会和主持人。在交流中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汲取华夏诗词文明传承之精典。
人生如书,得慢慢品读。一人难顺百人意,百人难依一人心;千人同茶不同味,百人同道不同心,有人理解我之诗,无人理解我独行。世间万物皆可有,唯有懂字最难求。
五.尾声
当岁月的年轮定格在夕阳下,桑榆晚霞难再红。余生不知有多久,也许圆了我的诗词梦。有幸留下几行文字,传递给儿孙,传递给有心翻阅书籍的人。从此,所有的信息消失予汪洋大海之中。
(1)当年九岁的我,大哥已仙逝:
张全福,男,1943年5月出生,煤山五通村四都狮子山自然村人,籍贯:浙江温州,今年八十二岁,最美退休教师,县诗词学会会员,中华楹联学会终身会员,本土乡间诗人。长兴县诗词学会会员。一生奉献给乡村的教育事业。退休后,热爱中华诗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余生!但愿与诗相伴,吟醉夕阳。让乡村诗词伴随夕阳走向远方!作为本土乡间诗人,以上作品仅发表于县教肓局退协《长兴老园丁 》、县诗词学会《西吴诗声》、江南红村《仰峰》杂志。其中部分诗词发表于《上海滩诗叶》、《腾岳诗词》、《梦幻诗苑》、《稻田文学》、《当代作家》等刊物。
(2)当年的小弟,休闲居家,禅茶论道。
\(煤山镇镇志上摘录:)
张全镇 男,1949年 3月出生,煤山五通村四都狮子山自然村人,籍贯:浙江温州 。1973 年参加工作,先后担任过白岘乡、小浦乡、煤山镇、煤山区党委书记 。1993年以后,历任长兴县 计经委主任、常务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协主席等职,直至退休 。现为浙江省书协会员、湖 州市书协副会长、长兴县书协顾问、长兴县政协书画社社长 。其书画作品入展首届中国重阳 书画展和全国、省、市相关书画展 。2010年,获中国重阳书画奖和现场创评银奖。
张全福
2025年6月首稿浙江长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