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兰州随笔之八
——心不在焉
作者/尕圆
在中国,除了如北京、西安这样的大都市外,许多城市钢筋水泥建筑的“村庄”。因为标榜为“现代化的都市”,于是传统文化的影子便难觅踪迹。而在一些县城,甚至乡村,传统文化依然占居着主导地位。据说贾平凹曾在甘肃乡村转了一大圈,古董字画收获不小。读他的《定西笔记》,想从中找到些蛛丝马迹,但是却很失望――这本小册子中根本未提及此事,也许在定西这样的穷地方,文化是极少数人的事,并没有什么“文化”藏着?要不然就是贾老先生得了宝贵,不愿轻易拿出来晒给别人。
甘肃经济落后是公认的事实,至于什么原因不在我的考究范围,看了老家周边的几个县,都有“什么什么之乡”的命名,倒是很有创意。比如通渭是“书画之乡”,渭源是“党参之乡”、岷县是“当归之乡”,临洮更有“花卉之乡”“田径之乡”“彩陶之乡”多种称呼。我曾工作过四五年的永登,则是全国闻名的“玫瑰之乡”。像这些戴着“某某之乡”名头的,却真的有些文化的味道。要嗅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味道,还得到这些乡里来才行。
和甘肃的大多数县城一样,永登是一个小县城,甚至还不如南方大一些的镇子繁华和有名。但这里却有着较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小小县城,“文人雅士”还不少,喜欢书画、收藏者也不少。庄浪河滨河路东清真寺旁,有一家小小的书画店铺,面积不足二十平方米,里面时常挂满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作品。我无慧眼,自然辩识不出此处的真宝与垃圾,但总爱往这里跑。只要进得门来,老板热情地上前介绍――和其他地方所见到的冷冰冰的面孔相比,我更喜欢这里。去的次数多了,便有些不好意思人家的热情,除了日常练字用的笔墨纸砚外,也选购过几幅字画,其中有一幅王学舜的横幅“室雅人和”。不知道王学舜何许人也,只是喜欢这字和内容,便收归己有。
过了几天,一位文友乔迁新居,问我“有没有画梅花画得上好的熟人”,帮他求一幅梅花图――文友间说话就是这样直截了当,我想这事得办。于是便记起了这家书画小店,顺便和店主说了这个想法。店主指着一位坐在门口椅子上闲聊的老者说:“王老师的梅花很不错的!”我打量了一下王老师,清瘦、精神而不露声色,听到店主对我说起他,谦虚地对着我笑。简单聊了几句,讲了我和文友的关系、文友的爱好和两天之内希望拿到字画之类的话。王老师起身就往家走,说现在就去构思,没有两三天画不出来的,随及就不见了人影。
王老师让我感动了,大概这才是真正文化人的处事吧。第三天再去书画小店,那幅梅花已经挂在那里。因有我事先说明梅间配物及必写其上的话语为证,我知道王老师真的是夜以继日赶出来的。这幅画色不艳而丰,意不远而浓,严格讲布局过满而不给人想象之余地,拘谨正统而不给人评说之言辞——没有达到我所要求的恣意含情、豪放舒展的境界。但它确实让人喜欢,让人爱恋。我知此物托人所求,不能据为己有,周末回兰州时亲手交给文友。文友也只淡然说了句你还当真了?那就谢谢你了。
时过半年,翻出当时拍的照片,画已不在我手。王老师替我作画传情,但不知王老师何许人也!画赠了文友,也不知文友如何看待这幅王老师精心赶制,而且我也并不十分满意的梅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