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茧向光:人性的省思与重塑》组诗评
——古典词牌与现代心学的诗意融合
艾兰(王凤)
卞文峰与赵秀君两位老师合作的《破茧向光》系列组诗,在《都市都条》发表后引起读者强烈振撼,3天阅读量就超过五六万,足见老师的精湛水平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的深厚功底。此组诗词以传统词牌为舟,载现代心理学之思,穿梭于人性幽微与光明之间,完成了一场古典文学与当代心学的深刻对话。这组作品不仅延续了宋词“言志抒情”的传统,更赋予其疗愈时代心灵困境的现代性使命,展现出独特的艺术张力与人文价值。
一、形式与内容的创新性融合
组诗以“词牌+病症+策略”为结构框架,如《沁园春·破贪茧》《清平乐·祛妒埃》,将古典词牌的格律之美与现代心理学术语巧妙嫁接。这种形式既保留了词的音乐性与意象凝练特质,又通过“浅释”板块实现古今语境的转换,使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如“认知解离”“杏仁核反应”)在诗意空间中具象化。例如《水调歌头·熄怒焰》中“常是杏仁核乱,导致皮质醇窜”以生理机制解释情绪,而“深吸气,调呼吸,意沉潜”则提供具象解法,形成“诊断-药方”的完整逻辑链。
二、人性解剖的深度与广度
六组诗词系统性地剖析了贪婪、嫉妒、拖延、傲慢、愤怒、冷漠等二十余种人性弱点,几乎涵盖现代人常见心理困境的全谱系。作者不满足于现象描述,而是深入成因与后果:如《渔家傲·解虚假面》揭露“名利虚荣常作伴”与“信任流逝如沙散”的因果关系;《临江仙·化自卑冰霜》直指“他人优点暗心惊”的比较心理创伤。这种解剖兼具社会学观察与哲学思辨,暗合儒家“修身”传统与西方心理学“自我实现”理论。
三、解决方案的诗意建构
每首词的下阕均转向解决路径,且策略兼具实践性与哲理性。例如:
行为层面:《西江月·出拖延渊》提出“任务拆分微步”的微习惯理论;
认知层面:《清平乐·祛妒埃》倡导“认知分离”与“每日详析己长”的积极心理学方法;
价值层面:《沁园春·破贪茧》呼唤“知‘足够’意”的极简主义生活观。
这些方案融汇了东方禅学(如“守淡泊宁静”)与西方心理学技术,形成跨文化的心学体系。
四、语言艺术的守正与出新
组诗语言在古典韵味中注入现代活力:
守正:严守词牌平仄,善用对仗(如“逐金求贵,心迷物欲;争权揽势,情断温良”)、典故(“达克效应”化用《中庸》“愚而好自用”);
出新:创造“思维可视化工具包”“预存惩罚金单”等新词汇,打破传统诗词的语料边界。意象选择上,“贪茧”“妒埃”等复合意象既承袭比兴传统,又具现代隐喻特征。
五、导师团队的跨学科底色
马云峰的禅艺国学、赵秀君的教育实践、卞文峰的收藏与文学视野,使组诗呈现出**教育性、艺术性、疗愈性**的三重维度。如《菩萨蛮·融冷漠冰》中“倾听每周练”源自教育现场的实操方案,《苏幕遮·破虚荣茧》中“腹有诗书才学备”折射收藏家对文化底蕴的推崇。这种跨界协作使诗词超越文学范畴,成为可践行的“心灵修习手册”。
一点小小建言:
若论可精进处,部分词作(如《采桑子·除惰积习》)在意象创新上稍显平实,心理学术语的直接植入偶尔弱化了词的含蓄美。未来或可进一步探索古典意象与现代概念的有机结合(如以“菩提镜”喻认知行为疗法)。
总体而言,《破茧向光》系列是一次成功的“旧瓶新酒”实验——它让宋词从书斋走向大众心灵战场,在平仄间搭建起连通王阳明“心学”与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的桥梁。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创新,更在于为浮躁时代提供了一卷可吟诵、可实践的**心灵本草纲目**。
编(作)者简介:艾兰,曾用名蓝雪花,本名王凤,山东临沂人,1979年生于山东德州禹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