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132)——黍离麦秀
——洛阳白江永撰文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序》载:“至武定五年,岁在丁卯,余因行役,重览洛阳。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野兽穴於荒阶,山鸟巢於庭树。游儿牧竖,踯躅於九逵;农夫耕老,艺黍於双阙。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京城表里凡有一千馀寺,今日寮廓,钟声罕闻。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
野地里禾黍丛生,麦穗扬花。这里是:哀伤亡国之辞。
杨衒之,史书无传。生年不详,约卒于北齐文宣帝天保中。据有关史料记载,他是北魏时北平(今河北定州市)人,魏末做过抚军府司马、秘书监,北齐时任期城郡(在今河南泌阳县西北)太守。东魏时曾上书批评佛教虚无荒诞,耗资巨大,僧侣聚敛无度。
北魏自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迁都洛阳后,统治阶级崇信佛教,广修佛寺、金刹,京城内外就有一千多座,座座木衣锦绣,土被朱紫,“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十分豪华壮丽。全国寺庙增至三万余所,僧尼200万。魏都洛阳的佛寺在当时甲于天下,时世人皆沉迷于佛事。
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元修与高欢决裂,于是逃离洛阳,孝静帝元善见被高欢所逼迁都邺城(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永熙之乱,洛阳寺院大都毁于兵火。
东魏迁都邺城十余年后,魏孝静帝武定五年(公元547年)抚军司马杨炫之行役洛阳时,见“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感于战后洛阳之残破,感念都城的废墟,因抚拾旧闻,追叙故绩,追记劫前城郊佛寺之盛,担心后世无传,就撰写了《洛阳伽蓝记》。伽蓝是“僧伽蓝”的简略,即佛寺的意思。这本书是概况了历史变迁写作的一部集历史、地理、经济、佛教、文学、文化、习俗于一身的历史和人物故事类名著,全书共五卷,按地域分为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记述佛寺七十馀处。
《洛阳伽蓝记》这部书以记佛事为题,以记佛寺为重点,按洛阳佛寺所在区域。每记一寺,一般先写建立年代,建立人、坐落位置、四邻、规模造型等,然后旁及附近的官署、巷里、名胜。文中着力描写了每年四月四日佛诞前夕,各种文化娱乐结合宗教活动的盛况。
杨衒之长于叙述,精于描绘,语言洁净明快,文笔浓丽秀逸,情趣宜人,语言洗炼,格调高雅。《洛阳伽蓝记》其文体,接近骈俪,行文简明清丽,骈中有散,在勾勒自然界的优美画面和人物方面,是一部具有高度文学价值的史书,其中尤以《法云寺》、《寿丘里》等节为人传诵。《洛阳伽蓝记》被誉称南北朝骈体文范本。
杨衒之通过记录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及其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轶事等,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和社会风俗人情。他借古讽今,臧否人物,旨在让后人通过阅读此书察其风俗,观其人物,增广逸闻,陶冶情致,同时也表达了对世代兴废的感慨。一是保存历史,二是借古讽今,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劝诫和警示。
《洛阳伽蓝记》记述洛阳寺院园林之兴衰,寄托亡国悲慨,对豪门贵族,僧侣地主的骄奢淫逸大加讥评。主要是通过对洛阳城内外四十个大佛寺历史的追叙,揭露了北魏“王公相竞侵渔百姓”的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