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8月18日,三标课堂名师张海峰用流畅的文笔记录下了他指导的两天课。这两堂三标实操课宛如教育花园中的两朵奇葩,绽放着独特魅力。语文课上,林老师从紧张到从容,在指导调整下,课堂流程顺畅,尤其关注“最担心孩子”,让其绽放光彩,彰显教育公平关怀。数学课里,刘老师借鉴经验,借具象图片锻炼学生思维,同样关注“没举手孩子”,收获精彩答案。两堂课均高效完成教学,印证三标课堂“高快”特性。它们让我们看到,教育应唤醒全体学生,期待在这般教育理念下,更多孩子能如花朵般绚烂盛开。

2025年8月18日,处暑的脚步尚未临近,午后的阳光如同灵动的精灵,轻盈地穿过鄠邑区玉立小学会议室那扇明亮的窗户,在空气中巧妙地切割出一道道安静而温暖的光柱。这一天,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第一次走出自己熟悉已久的校园,以孟子教育研究院研究员的身份踏入玉立实验小学,肩负起指导两位陌生教师进行三标课实操的重任。心中,兴奋与紧张如同交织的丝线,相互缠绕。毕竟,一切都在未知的迷雾中等待着,等待着那真实而精彩的碰撞。
语文课堂:破茧成蝶的蜕变之旅
第一堂课是林老师带来的语文课,课题为《精卫填海》。
上课前,我与林老师一同对小老师教学目标进行了细致的调整: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
3. 思考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与同学交流。
4. 背诵课文。
彼时,看着略显紧张的林老师,我轻轻走到她身旁,悄声说道:“林老师,别紧张。三标课堂的难点在于课堂目标的精准设定,一旦完成目标设定,后面按照流程推进就可以了。回想一下上午孟教授的示范课过程,我相信你一定行,加油!”林老师重重地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满怀信心地走向了课堂。
随着一声洪亮而清脆的“起立”,三标课堂实操课正式拉开了帷幕。我静静地伫立在小老师身旁,全神贯注地观察着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仿佛在探寻着教育的真谛。
林老师先进行了一个简短而精妙的导入,随后释标并引导孩子们读标。最后,她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目标一。
就在这时,我果断叫停了课堂,再次详细讲解了我们三标课堂的上课流程。小老师起立后,要先集体大声背诵一段《自主歌》,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然后大先生进行释标,这一步至关重要,目的是让小老师清晰地知道自己这节课要完成的任务。接着再进入达标环节。同时,我着重强调了三标课完成任务的流程——先自主完成,若个体不会,对子帮忙;对子不会,小组帮忙;小组不会,全班帮忙;全班不会,老师闪亮登场。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步骤来,实现任务流程化,绝不能剥夺任何一个个体、对子……任何一次学习成长的机会。
听了我的建议,林老师迅速按照三标课堂流程重新安排了教学活动。
当任务下达后,教室瞬间活跃起来,孩子们满脸兴奋,眼睛中迸发出特有的光芒,那是对知识的渴望与探索的热情。有的孩子仔细查看注解,有的孩子认真查字典,有的孩子则声情并茂地朗读……他们借助身边一切资源,开始与一篇陌生的文言文展开自主交锋。林老师则如一位灵动的舞者,轻盈地游走于小组间,深入了解着每个小老师的学习情况。
当小老师要求的3分钟到了后,我慢慢走到林老师身旁,轻轻提醒道:“可以进入对子教学环节了。”林老师马上宣布:“全体起立,对子相互交替朗读。”完成后,孩子们击掌坐下。随着最后一组对子击掌坐下,对子教学环节圆满完成。
当看到林老师准备从那么多争先恐后举起的小手中选一个最有实力的组长展示时,我赶忙说道:“林老师,请你点一个你心里最担心的孩子展示。”尽管林老师略带不解,但她的目光还是最终温柔地停留在一个习惯性缩着肩膀的男孩身上。男孩被点到时,愣了一下,仿佛不敢相信这份幸运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他站起来,手指紧紧捏着书页边缘,开始的几个字声音发颤,如同风中摇曳的树叶。但很快,他的朗读声逐渐变得清晰、坚定,甚至带着一种他自己都未察觉的节奏感。那句长句竟被他完整地、一口气地攻克了。我心里暗自欣慰,最担心的都能流利地完成朗读,即可视为全班通过,可进入下一环节活动。
随着目标一的顺利完成,林老师后面几个目标的达成明显顺畅起来,她的神情也愈发轻松。当来到第四目标时,林老师按前面的流程准备征求小老师的意见,询问完成背诵需多长时间。这时,孟教授说道:“可让孩子们举手看有多少已经背诵过的?”
最后发现只有一位没有举手。“好,林老师就检查一下这位小老师吧!”
当小男孩在惊讶中慢慢站了起来,并成功背诵后,脸上绽放出如同童子面山茶花般灿烂的笑容。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中既有对小老师的鼓励,又有对林老师完成三标课堂第一次落地玉立的庆贺。
在没有预习、没有教辅、没有老师讲解的情况下,仅仅用时二十分钟就完成了传统课堂需用两节课来完成的教学内容!三标课堂的“高快”特征,再次在玉立小学得以生动印证!同时,我也圆满完成了在校外陌生环境中手把手指导年轻教师三标课实操的活动。
数学课堂:思维碰撞的智慧盛宴
第二堂课是刘老师的数学课,课题为“优化——沏茶问题”。
课前,我和刘老师对教学目标进行了优化:
1. 明确沏茶分为几个环节。
2. 如何安排几个环节,可实现用时最少,并用桌上图片摆出流程图。
3. 限时测评改完成课后习题3。
有了前面的实操示范,刘老师在操作流程上顺畅了许多,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失误。在完成目标二时,她为学生提供了沏茶水各环节用时的图片。孩子们在摆弄图片的过程中,如同一个个小小的设计师,完成了对流程的最优设计方案!这一过程将抽象的问题具象化,从而锻炼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
在展示环节,我同样建议找最为担心的孩子。刘老师点了一位没举手的小男孩,他站起身时,像一株含羞草,羞涩而腼腆。但当她开始解释时,声音虽轻,逻辑却像剥开的笋壳一样清晰:“可以先烧水。在水烧着的这8分钟里,我们同时做洗茶具和找茶叶这两件事。所以,最快……8分钟就够了。”他的答案干净利落,直击核心。
这一刻,掌声不再是出于礼貌,而是由衷的赞叹与喜悦。刘老师眉间的紧张霎时化开,转为如负重释的欣慰。
教育真谛:静待花开的美好期许
两堂课,每堂课都不超过二十分钟。没有喧哗的设计,只有静水流深的思考。
三标课堂如同一面镜子,它照见的不仅是优等生的高度,更是让最后面的学生也获得平等奔跑的权利。教育的效率,应体现在“沉默的大多数是否被真正唤醒”。教育最丰硕的成果,从来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整片森林的郁郁葱葱。
在这两堂三标课实操中,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无限潜力,看到了年轻教师的成长与进步。教育是一场漫长的修行,需要我们用心去浇灌,用爱去呵护。让我们静待花开,期待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教育的阳光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作者简介
张海峰,孟子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原平市实达中学教研室副主任,中小学高级教师,荣获“山西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忻州市十佳教师”“忻州市优秀辅导教师”“三标课堂骨干教师”等称号,实达中学《大众教育学》读书活动一等奖获得者。教学理念:让课堂成为学生“体、情、智、创、和”协调发展的摇篮。
责编: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