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牧夫的诗评
作者: 佚名
“牧夫诗评”是诗人牧夫对各类诗歌作品的评论与赏析。
牧夫的诗评风格独特,注重从诗歌的语言、结构、意境、情感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同时结合诗人自身的创作理念和文化背景,为读者提供全面而深刻的解读。
以下是一些牧夫诗评的特点:
一、注重诗歌与生活的联系。
牧夫认为诗歌应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例如在评析张世和的诗时,他强调诗人通过日常琐事展现生活百态,将情感融入平凡场景,使读者能感受到诗歌与生活的紧密关联。关注诗歌的艺术手法。
二、对诗歌的语言技巧、结构安排、意象运用等都有敏锐的洞察。
如在分析清瘦的雨的《鹰之歌》时,指出其以粗犷磅礴的笔墨和象征手法,讴歌当代人不畏艰难的豪迈情怀,与高尔基的《海燕》形成跨时空的文化呼应。
三、 强调诗歌的文化传承。
牧夫善于挖掘诗歌背后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脉络。例如在评析沙鸥的《相思的雨》时,他将作品与戴望舒的《雨巷》进行对比,指出沙鸥以“动—静—动”的结构和口语化表达,展现了当代女性敢爱敢恨的个性,同时延续了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
牧夫的诗评,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有感染力,常以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帮助读者理解诗歌。如形容张世和的诗“将五谷杂粮的‘三味’在大脑内‘回锅’,流溢出久久不能去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香味’儿”。使读者对诗歌的韵味有更直观的感受。
牧夫的诗评,不仅为读者提供了欣赏诗歌的新视角,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他的评论集《藏家有话》等作品,是研究当代诗歌创作与评论的重要参考。

生活的歌者
——评张世和的几首诗
诗评: 牧夫
读张世和的诗,光用眼睛看是不够的,必须将我们的五官都调动起来,才能品出味儿。读诗词文章时,能把读者的五官调动,跟着诗词文章的板眼儿走,凭的是赋诗填词写文章人的真本事;读张世和的诗,把五官调起来了还是不够的,必须将我们的大脑调动起来,去“思想”,才能品出真味儿。读诗词文章时,能把人的大脑调动起来去“思想”,凭的是赋诗填词作文章人的内功;读张世和的诗,读者五官和大脑的调动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望闻问切听后,将五谷杂粮的“三味”在大脑内“回锅”,而流溢出久久不能去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香味”儿来,让人魂儿颠倒。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张世和就有让人魂儿颠倒的诗意笔法。
他的诗意笔法不弄玄虚,更无艰涩,用典自然,语言活泼,构筑幽巧,视角独特,文风亲和,给我们展示的就是他每日平平常常的生活的琐事。将他的感情,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思想的流溢,倾注在一幅幅白描的线条中,泼洒在一幅幅小写意的水墨里,细描在一幅幅工笔画的色彩中,然后让他的“诗娃儿”们列队上妆登场:
“朋友发来视频/知你获得第八名/我刮了胡须/净了面容/到车站接你回程/路旁的电线杆上/鸟儿煽动着翅膀/脸儿涨的通红/为你喝彩而鸣/算了吧/听啥鸟叫/想那公孙大娘/才比你高了一名/呀!/心底的拳风/我已听出了峥嵘/如果早生出些年头/这步儿/这英姿/这名次/可是上得了金殿/鹿鸣宴上听钟罄”。
这是诗人张世和闻讯老伴获县全运会太极拳比赛第八名后所写的《接站》,这喜味儿,一壶小酒,就着茴香豆,咋吧着慢慢地品吧。
“去叩那座小楼/脚步难抬/明知您已离去/还想把门拍/去登那个讲台/空空无人在/明知您已远去/还想着那风采/去走那座桥/桥上人往来/桥名您书写/千年不会坏/去看那幢幢碑/碑文写时代/文字抒激情/刻在人心怀/去看那一本本书/序文奖后代/校园梧桐树/呼喊凤凰来/悄悄与您说/老桐树旁小桐栽/春再来秋再来/树下徘徊缅诗抬/南来北往的雁呀/大写了一个“人”/东来西往的您呀/似天上雨后的七虹彩”。
诗人张世和这首一咏三叹的《悼化义师》,从民间的《哭坟》而来。凄笔写景,悲意寄情。缅怀,情中有景、真中有义而使人湿襟;告慰,意中有寂、挚中见诚而使人慰心。其情其义,不让苏东坡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陆游的《七绝-沈园》。
诗人张世和是生活的歌者,用诗歌他身边的事和人,“你喜洋洋地饮,我一盏盏地斟(《接你们》)”,“忙了,美吧,闲了,玩吧(《长河垂钓》)”。正因有了这样的生活,于是使他“我才明白,诗在远方,也在身旁(《同学相会》)”,而每有精品出,且味调的恰到好处,读来,不善饮者也会贪杯。这一切全在于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细致的观察思考。
他将自己“浸泡”在生活中,给“生活”下了很多个“鱼窝子”,“生活的鱼儿”不咬钩才怪呢。从而将一条一条的“锦鲤”钓起,使他收获满满。这个手艺活儿,不是一天半晌就能学会的,不仅是他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积累而得,而且是他品美审美的品位所至,更是他的一双独特的眼睛将杂乱的生活切割聚焦以及个性的使然。可见了他的文学的修养。
请看诗人的小诗《爷孙俩的对话》:“整天睡觉玩耍/怎么忘了作画/玩恣/难道不也是一幅幅的画/我让你画一片树林/和树梢的鸟儿对话/我把它画在了河边/窥看钓者桶里的鱼虾/那就画阳台的月季/要画出花儿的变化/我已把它画到山麓/那儿才是花儿的家/要不就画楼顶的月亮/和那诗一样的光华/好吧好吧/梦中就要和月儿对话/我默默打开鸟笼/把那鸟儿放了”
这首诗形式新颖、妙趣横生,通过对话,爷孙俩鲜明的形象跃然而出,读来是如此的亲切,一咬文字的“果”就出了蜜汁儿。不仅如此,这首小诗还提出了当代的教育是从“自然”出,还是从“温室”出的问题。揭示了孩子们向往着大自然,和爷爷“囚式”教育的矛盾,有了时代的意义。好在“爷爷”还算开明,“我默默打开鸟笼/把那鸟儿放了”。于是也就有了《小园,与鸟对话》:“朝阳还没有穿过树枝的缝隙/鸟雀的独唱/对唱/合唱/总带有佛经的韵味/一声鸣叫/就是一滴/声声鸣叫/就是滴滴/都洒在心扉里/学几声鸟啼/如同学外语/滴溜溜的清平乐/婉婉转转的采桑子/咦/填不完的平仄句/树下一声问候/树上一声答礼/互学一个词组吧/再练一段排比/我发出一声鸣叫/唱一曲永遇乐/鸟儿啊/留给你的/是沁园春还是天仙子”。
刘勰在《文心雕龙•辩骚》中说:“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世和君诗的语言有着鲜明的元曲的痕迹在,不是“猎其艳辞“,而是“菀其鸿裁“。如《秋天的茶》、《泡桐花开》、《书债》、《聆听、诵读牧夫配乐采桑子有感》等,他的《宅男》就是依元代的曲牌名“梅花酒”和“收江南”而作。
虽然诗的语言和结构承袭于元曲,但决不是元曲的套搬,他把元曲的语言与时代的语言进行了巧妙的嫁接,化为了张世和灵巧幽默,近似口语化独白的张氏的语言特点,有着自己鲜明的风格。他的诗文做到了“金相玉式,艳溢锱毫[注]”。
注释:刘勰:《文心雕龙-辩骚》。金相玉式:比喻文章的形式和内容都完美。锱毫:极小的单位。指文章的细节。此句释义:作品如同金玉般的珍贵,字里行间洋溢着艺术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