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延伸处,铁味正芬芳
文/叶志权
当长焦镜头探入黔东南连绵群山的深邃褶皱,那片被云雾常年滋养的秘境之中,取景框里永远蜿蜒着两条被晨露反复擦亮的银线。它们并非自然天成的溪流,而是琴键盘的枕木,在广袤大地上精心刻下的雄浑乐谱;是一代又一代铁路工务人用粗糙而温暖的指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反复摩挲而出的生命年轮。每一道钢轨接缝处,锃亮的鱼尾板都像一枚枚厚重的时间书签,精确标记着不同年代热轧工艺的演进与金属内部应力曲线的微妙变化。而线路工靴底不经意间沾着的道砟碎屑,在阳光下闪烁着细微的光芒,实则是亿万年地质年代馈赠给现代交通的星辰化石,沉默地诉说着地球的往事。这钢轨延伸之处,那独特的、混杂着铁锈、机油与泥土气息的“铁味”,在工务人心中,却是比任何花香都要浓郁的芬芳。
1
高原的雾霭还带着黎明前的微凉,像一层薄纱尚未被第一缕穿透力极强的阳光刺破,K66次列车已经用一声悠长而雄浑的汽笛,摇醒了道床缝隙里悄然绽放的野菊。老李,一个在这条线上干了三十年的老线路工,他的轨距尺在冰冷的钢轨上轻轻划过,偶尔因接触而迸发出细小的蓝色电弧。这个测量过十万次以上轨距的老手,布满老茧的手指对0.2毫米的误差都有着惊人的敏感。“0.2毫米的误差会唱歌,”他操着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眼神深邃,“它会让列车在行进中发出不和谐的噪音,但我们心里那团保障安全的火,却是哑巴,只会默默燃烧。”他磨得发亮的工具箱第三格,珍藏着女儿五岁时用蜡笔画的《爸爸的魔法铁路》,画纸上,火车头冒着彩色的烟,铁轨像彩虹一样通向天空。画纸边缘早已被岁月磨出了羊毛毡般的柔软触感,那模样,像极了他掌心里那些被扳手和撬棍反复“纹身”过的厚茧。这份藏在铁与火中的固执温柔,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山脊上那株饱经风霜的野杨梅,即使在最严酷的寒冬,每一道被风雪刻下的裂痕,都在倔强地分泌着生命的芬芳。
当老李俯身,用扳手仔细调整轨底坡时,他身后道尺的水平仪里,那颗小小的气泡微微颤动,如同沉寂了整个冬天的冻土层里,悄然苏醒、涌动的春汛。那些被他鼻梁上老花镜折射出的阳光斑点,在混凝土轨枕冰冷的编号上跳跃、闪烁,仿佛进行着无规则的布朗运动。这些看似枯燥冰冷的数字背后,蕴藏着每公里1720根轨枕整齐排列的数学浪漫,是轨温调节器根据四季更迭、日升月落而伸缩变化的气象诗篇,更是无数铁路人用青春和汗水谱写的奉献之歌。道砟间,那些不起眼的、仿佛随时会熄灭的星火,汇聚起来,便是照亮前行之路的璀璨星河。
2
见习生小周的《工作日志》扉页,不小心洇着一圈深色的咖啡渍,那是一个凌晨四点与困意搏斗时留下的印记,但上面的钢笔字却工整得像排列整齐的轨枕,一丝不苟:“红黄绿是光的三种心跳,严谨而规律,而我的眼睛,要成为第四种,时刻警惕,明察秋毫。”刚入职的第一个除夕夜,万家灯火、阖家团圆之际,他却独自在偏远的小站工区留守。监控屏的微弱光芒和偶尔出现的雪花点中,他仿佛看见老师傅们在过去的无数个夜晚,用手中的信号旗,将清冷的月光切成了流动的、带着甜味的麦芽糖,温暖而绵长。那些被列车轮对与钢轨撞击产生的震动惊醒的凌晨三点,那些在寂静中与孤独为伴的时光,最终都在他心中发酵、沉淀,凝结成安全帽里夹着的一页页诗笺:“道岔咬合时的金属叹息,沉重而有力,是侗寨铜鼓的现代译注,是古老与现代的交响。”
信号机透镜上的雨痕,总在某个特定的阳光角度下,奇妙地显影出一道转瞬即逝的彩虹,绚烂而迷离。这让他想起信号楼里联锁设备电路板上,那些密密麻麻、精密排列的继电器——它们像一群被精心驯服的萤火虫,安静地栖息在黑暗中,用每一次精准的接点开合,演绎着布尔代数的逻辑舞蹈,确保着列车运行的安全高效。而轨道电路中日夜不息送来的电流脉冲,则是钢轨与信号楼之间,一种永不疲倦、精准无误的摩尔斯电码,诉说着平安与畅通。在信号灯的交替闪烁下,那些平凡的时光,也染上了一层甜蜜的蜜色。
3
在工长室临时而成的简易“编辑部”里,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我的钢笔正在稿纸上沙沙作响,拓印着这来自大自然的背景音。我深知,文字是另一种形式的轨距尺,它不仅丈量钢轨的长度与宽度,更丈量着钢轨的震颤与工务人心脏之间那微妙而共振的振幅。当采访本里,工友们质朴的方言、生动的比喻、真挚的情感,在方格纸上生根发芽,渐渐连成一片森林时,我忽然明白:所有的书写,都是一种责任,都是接住汗水的容器——那些从他们安全帽衬里滑落的,比朝露更清澈、比钻石更闪耀的盐粒,那是辛勤与奉献的结晶。
记录着曲线整正数据的工作簿旁,随意躺着半本被道砟粉尘和岁月痕迹染成赭石色的《唐诗三百首》。书页间,或许还夹着防洪抢修后留下的细小石渣。记得,那个修改报告文学稿《小站人,扛起责任与大爱》的深夜,窗外寒风呼啸,室内灯光昏黄,我重读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突然读懂了这句千古名句的现代注解——那些在钢轨人生路上,执着坚守、无私奉献的日子,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边塞诗?它们记录着岁月的无怨无悔,承载着铁路人的使命与担当,充满了力量与豪情。
此刻,线路的尽头,初升的太阳正喷薄而出,将冰冷的铁轨煅烧成温暖的金红色,光芒万丈。一列满载着希望的慢火车呼啸而过,带着秋日的晨风与山间野蔷薇的馥郁香气,在幽深的隧道口温柔拥吻、交织缠绵,让整座沉睡的大山都仿佛成了暗房里,在显影液中轻轻摇晃的底片,逐渐显露出清晰而动人的轮廓。远处,线路工手中的检查锤敲击螺栓的叮当声,清脆而坚定,正在层峦叠嶂的群山中,孵化出新一天的晨钟,唤醒沉睡的大地,也唤醒了新的希望。钢轨延伸之处,那独特的铁味,正愈发醇厚芬芳。
作者简介:
叶志权,曾用笔名:寻梦今生、实心木。四川成都人,现居贵州省凯里市。中国铁路作家分会会员,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老年诗书画协会贵阳分会会员,名篇•金榜头条文学艺术网贵州省文学社社长,喜好文学,业余撰稿,钟情于诗词歌赋、散文随笔。喜欢岁月的回眸,细心体会生活的点滴,在流年的风景中记载心灵印记,享受每一个平凡瞬间。
“青神天梯杯”2025七夕征文大赛
“鸾扇斜分凤帷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在2025年中国情人节七夕节即将到来之际,《三苏文学》特举办“青神天梯杯”2025年七夕征文大赛,征集有关七夕的诗词、散文、小说等作品。
四川省青神县河坝子玉蟾寺在白石岩上从寺庙上到山顶的石阶被广大网友誉为“青神天梯”,赋予爱情相爱相守的象征,是四方游客及网友争相打卡之地。
1、征稿时间:2025年7月23日至2025日8月31日。
2、作品应为与七夕节相关的小说、诗歌、散文等原创作品。
3、作品抬头应注明“青神天梯杯征文大赛”。参赛作品投《三苏文学》主编微信/ZWB612462。
4、参赛期间作品所有赞赏全部作为大赛运营费用及奖金。
5、参赛作品在《都市头条》三苏文学专栏上刊发,同时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上选发。
6、作品在都市头条浏览量达4万、点赞及留言达20个(条)才能入围。
6、大赛设一、二、三等奖各一名,赠送《三苏文学》会员资格一年,分别奖励精美荣誉证书各一本。优秀奖5名,赠送《三苏文学》会员资格一年。
7、2025年9月5日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上发布获奖名单。
8、三苏文学招募会员,将在全国各省设立分社,壮大三苏文学社,会员可以升入管理层,投稿可优先编发。有意可联系主编微信/ZWB612462。
三苏文学社
2025年7月23日
赵文碧,四川省青神县河坝子人,三苏文学社社长、主编,擅长写散文与地方传说,代表作品有《火烧玉蟾寺》、《丞相敬师》等,作品常见于《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江山文学网、都市头条、金榜头条、美篇、百度等。
三苏文学将在每年年底评选当年三苏文学的优秀作者,按投稿量、浏览量、评论数、获精次数、上红榜各占25%,前三名将获得精美荣誉证书及至尊奖杯,并同时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都市头条、金榜头条、今日头条、百度等平台广泛颁布彰显荣耀,到时可以做现场颁奖活动。欢迎文学老师们踊跃参加、积极支持、互相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