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征文178

齐鲁群山褶皱间的时空对话:三线遗产血色浪漫与凤凰涅槃解码
张在光
今天,三线建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虽离我们远去了,但三线骨子里的“血色浪漫”与“凤凰涅槃”,90% 的人未必都知。我的同志,我的战友,我的朋友,您是否愿意静下心来,听一听那些藏在齐鲁群山深处的现代交响曲和新时代的新故事吗?
当年,山东小三线军工厂规划原则是 “靠山、分散、隐蔽”。所以,今天在齐鲁大地群山的褶皱深处,时光的河流虽已奔涌向前,但那段特殊的历史印记却依旧清晰。当20世纪60 年代的号角吹响时,齐鲁大地大约有十六家军工厂如星辰般散落在群山之间,数以万计的建设者带着青春与理想,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烙下了工业文明的最初密码。半个世纪后,当机器轰鸣渐行渐远,那些深藏群山的三线遗迹却愈发清晰,如同山岩溪流中凝结的时光琥珀,将一个时代的热血与荣光永远封存在了我们齐鲁群山之中。
一、山坳里的工业曙光
1965 年(也有记1966年)春天,当第一辆满载设备的卡车驶入沂蒙山的岱崮时,惊飞了枝头栖息的山雀——它们或许从未见过这“庞然大物”。卡车上走下来南腔北调的青年人,就是我们共和国军工第一批拓荒者。他们用扁担挑着仪器,在山间羊肠小道上踏出第一条工业辙印。而后,这些军工厂就像种子般散落在沂蒙山的褶皱里。
曾记得,976 土门一厂的厂房依着山势层层叠叠;长清5805红光化工的烟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这些棱角分明的现代建筑与千年山岩相撞,撞出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对话。当上海技工手把手教驻地村民使用游标卡尺时,当北京工程师讲解电路原理时,封闭的山村第一次触碰到了工业文明的温热脉搏。
七十年代初,9381 民丰厂在驻地笊篱坪村开办的夜校里,37个村民捧着烫金的初中文凭——他们后来都成了乡镇企业的技术骨干,在改革开放中,撑起了第一代民营企业的桅帆。这种知识的传递,恰似山涧清泉,浇灌着闭塞山村的发展渴望。
二、血脉相连的工农交响
“亦工亦农”轮换工是那个时代的标志,这种制度编织出了独特的社会网络。每年的夏收秋种,工厂的卡车满载职工奔赴田间,金黄的麦浪里蓝色工装与粗布衣裳交织的剪影,成了当时最靓丽的风景。“亦工亦农”不仅解决了农村青年就业,更在工农间架起理解之桥。
1978 年大旱时,9429 工模具驻地全村排队用工厂的水泵浇地,直到最后一亩玉米喝足泵水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这种守望相助的情谊,至今仍在沂蒙山村民口中传颂。
在那提倡“先生产后生活”的特殊时期,物质交换的暗流已经在厂区、驻地村头和田间涌动。五湖四海的建设者用自家“城里洋货”换取村民山货,职工家属的的确良布料成了驻地姑娘们最体面的嫁妆。这种质朴却温暖的贸易,让闭塞的山村第一次感受到了市场经济的脉动。当 945土门二厂保留的军工生产线仍在运转时,老工人会指着机器告诉年轻人:“这些机器设备,当年能换足足三百斤地瓜干子——那是一家五口人近三个月的口粮。”
三、文明裂变中的精神涅槃
三线厂来了,驻地山村的夜晚,从此不再只是漆黑。当电线杆顺着山梁爬进村庄,当电影放映机的光束划破夜空,整个村庄的呼吸节奏,都跟着那束光慢了又快了。1976 年,《创业》在 9347 光明厂礼堂首映,三千人挤在露天广场,银幕上的铁人精神与现实中的军工传奇,激荡起奇妙的共鸣。姑娘们偷偷学着职工家属烫起卷发,小伙子们模仿着上海话打招呼,这些细微的改变,像春雨般悄然浸润着干涸的文化土壤。
教育革命也在深山悄然发生。军工厂子弟学校引入的物理实验室,让山里的孩子第一次亲眼看见电流的轨迹;图书馆里的《十万个为什么》,在少年心中播下了科学的种子。1982 年,岱崮镇走出第一个大学生时,老支书紧紧捧着录取通知书,老泪纵横:“这比打走鬼子还让人高兴!”
四、凝固时光的文化地标
军工厂调整搬迁走了,坐落于9381民丰厂址上的“中国军工文化园”,斑驳的机床仍然静立着,仿佛还在低声诉说当年齿轮咬合的岁月。展柜里,1967 年版的《机械制图手册》书页边缘已卷曲发黄,却仍能辨出某位工程师的批注:“此处公差应再紧 0.01 毫米”。光明厂纪念碑前,总有人悄悄放下一束束带着晨露的野花,碑文上“献给改变山区的建设者”的鎏金字样,在阳光下依旧泛着温暖的光芒。
当《崮上情天》的胶片在影院流转,老职工们总会动情地指着银幕:“这是我们厂的后山,那是三车间的大门。”当影片再现当年搬迁时的送别场景,满头银发的观众席里,压抑的啜泣声此起彼伏——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在光影交错中重新鲜活。
五、工业化浪潮的初涌
三线建设者的精神永远是流淌在齐鲁大地上的工业基因。当 945 厂将数控机床调试技术传授给地方企业,当民丰厂的质检标准成了乡镇企业的范本,工业文明的种子开始在山区扎根繁衍。1990 年,利用军工厂旧址兴办的纺织厂、运动鞋厂、农机站、文化家园、人文纪念公园等,如同雨后春笋般从齐鲁大山坳里冒了出来——这些园区都带着三线品质与军工文化的鲜明烙印,在市场经济中闯出了独特路径。
人才断层的危机也被巧妙化解。军转民过程中,两百多名技术骨干选择留守,他们带出的徒弟,如今已是当地企业的老板或技术总监。在莱芜的“小三线纪念馆”里,陈列着1992 年光明厂技术科编写的《乡镇企业质量管理手册》,这本纸页泛黄的小册子,至今仍被当地民营企业奉为“工业启蒙红宝书”。
六、精神图谱的代际传承
三线精神,正在新生代中焕发新的生机。请看那个00后创业者小李在蒙阴岱崮三线军工文化园找到灵感,将防空洞改造成文创空间。老厂房的混凝土墙上,当年建设者的黑白照片与现代艺术投影重叠,展开了一场跨越半世纪的对话。这种时空交织的表达,让“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在数字时代找到了新的注脚。
沂蒙精神与军工精神的融合,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在蒙阴举办的“新三线论坛” 上,学者们发现:军工厂培养的严谨作风,与沂蒙山百姓的坚韧品格交融,催生出了独特而宝贵的“山沟沟里的工匠精神”。如今,这种精神正在智能制造、现代农业、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开出新的花朵。
七、永恒的山间回响
当沾临高速穿过曾经的9426 和 9439 厂区,当无人机掠过岱崮地质公园和中国军工文化园区,当高铁风驰电掣驶过 5805 红光厂旧址改造后的山东人文纪念公园,那些深藏在齐鲁群山皱褶里的三线遗产和军工密码,仍在以自己的方式迸发出生命的韵律。山东工模具 9429 厂旧址上新建的“山东三线军工展览馆”里,AR 技术复原着当年建设者扛着工具进山的场景;民丰厂改造的研学基地、振兴学院的大学生正用 3D打印老机床的精密零件——历史与未来在此交汇,奏响了一曲恢弘的时空交响。
今天,在5805 红光厂驻地的某个村落,86岁的王奶奶仍保存着1972 年的搪瓷缸——那是当年三线厂某个小青年送给她的珍贵礼物。那搪瓷缸身上“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字样虽已模糊,但每当指尖摸过那些掉瓷的凹痕,她总能想起那个改变了山村命运的春天。当山风掠过深山那些废弃的“深挖洞”,仿佛还能带来远处工厂隐约的机器轰鸣——我们终于懂得:三线建设从未结束,它只是换了另一种方式,继续托举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向前奔跑。
山间的晨雾渐渐散去,露出那些被岁月浸润的红色标语。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褪色字迹旁,新栽的樱花树正抽出嫩绿的嫩芽。历史与现实在此和解,过去的滚烫热血与未来的蓬勃希望,正在齐鲁大地沂蒙山的褶皱里,永远流淌。
此时此刻,您或许就是当年扛着工具进山的三线人,您或许只是偶然听闻这段历史的陌生人——但当山风再次掠过那些旧山洞老厂房时,您是否也听见那藏在群山褶皱里的血色浪漫仍在悄悄重演?这就是三线建设 60 年最好的交响遗韵,这大概也是国防建设 60 年留给齐鲁大地沂蒙山最好的文化遗产吧?
朋友,您说呢?
【作者简介】张在光,山东沂水。曾供职沂水八中、山东机械修理厂9439军工子弟学校、临沂市技师学院。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全国中小学作文辅导员、山东省中语会会员、临沂道德教育研究促进会会员、临沂市作协会员。
链接:
关于“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征文和征物活动的启事

2025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为了宣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弘扬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安全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在深山密林、大漠荒烟进行国防科研、生产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特举办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
承办单位:
山东福寿园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人文纪念公园(山东红光化工厂原址,军工代号:5805)
成立由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参加的组委会,聘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作家、专家为顾问。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散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诗歌四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新诗100行以内。
本次活动同步征集反映时代变迁、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如照片、书信、工具、日用品、票证等)。这些物件将作为时代背景的重要素材与征文作品共同呈现。
四、稿件要求
为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征文内容应为中国三线建设故事;对三线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对三线建设者的赞美和歌颂;对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对山东红光化工厂的历史建设故事。
来稿需注明“中国三线建设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资格;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五、征稿和征物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5年6月21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
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宋先生13325115197(微信同号) 1025924131@qq.com
老物件收集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杨先生 15662725195(微信同号) shandongqh@fsygroup.com,
快递收件地址(可到付)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龙泉官庄村南山东福寿园,收件人:杨老师 15662725195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经初审符合征文要求的作品,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开设专栏发表。
征稿结束,将组织由专家、学者、教授、编辑等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优秀作品(组委会、评委会人员作品不参加评奖)。
一等奖1名,奖金各1000元,证书;
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元,证书;
三等奖10名,奖金各200元,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证书。
另设人气奖5名(按阅读量、点赞、留言等权重),奖金各500元,证书;
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获奖作品择优向《中国企业档案》等其他纸媒报刊推荐发表。
七、颁奖
评奖结束,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馆举行隆重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八、其他
征文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广场举行启动仪式,启动后征文活动期间,将由组委会组织作家、诗人等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小三线红光化工厂原址等进行采风活动。
2025年6月21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