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吊兰
文/李广昌
在南雄通天岩景区,有一处岩石洞口,曾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陈毅元帅藏身的地方。洞口岩壁上,丛丛石吊兰正开着淡红色的小花。初见之时,不由驻足细看:它们安静地附石而生,清秀中透出坚韧。
石吊兰,属苦苣苔科常绿小灌木,高可至80厘米。茎呈淡褐色,叶对生或三叶轮生,矩圆状倒披针形,先端钝,基部楔形或斜形。叶面翠绿,背面黄绿,边缘有疏而粗的齿痕。聚伞花序生于枝顶或叶腋,小花淡红近白。果为线形蒴果,种子则如纺锤。
该植物最早记载于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它别名极多,如黑乌骨、石豇豆、岩泽兰、石三七、接骨生等,每一个名字背后,或许都藏着一则民间故事或一方用药经验。
石吊兰多生于丘陵山地、林下岩壁或树干阴湿处,其性平,味苦辛,具祛风除湿、化痰止咳、祛瘀通经之效。常用于风湿痹痛、咳嗽痰多、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等症,是地方习惯用药,多以自产自销流通于民间。
民间验方中常见其身影:
治腰痛、四肢痛:配杜仲水煎,兑甜酒服;
肺热咳嗽:与青鱼胆草、岩白菜同煎;
风寒咳嗽:可加前胡、生姜;
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单味水煎兑酒;
骨折脱臼:鲜品捣烂外敷;
妇女血气痛:研末以红糖水调服(孕妇忌服);
乳腺炎:鲜品与酒糟共捣外敷,或配紫花地丁酒水同煎;
尚可用于钩端螺旋体病、神经性头痛、流感预防、消化不良与菌痢等。
现代研究显示,石吊兰全草含石吊兰素、黄酮、挥发油、苯乙醇、β-谷甾醇、熊果酸等多种成分,具有抗结核、抗炎、保肝、止咳化痰、平喘镇静、降血压、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及抗菌等药理活性。
石吊兰素片剂曾因祛痰、止咳、软坚之效,被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虽然后续版本未再收录,其原因我们不得而知——是因西方标准之限,还是东方药理的密码尚未完全破译?但我们相信,随着中医药振兴的步伐不断加快,这株悬岩幽兰所承载的自然与人文智慧,终将在现代科学中寻得回响,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