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亩六——三线建设中永不磨灭的印记
文/吕世建
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因国内战略纵深布局需求,旨在通过大规模工业内迁构建战略大后方,保障国家安全与工业平衡发展。核心战略目标:1、战时生存保障:将关乎国计民生的国防工业、能源、交通等关键部门向内地迁移。2、区域发展平衡:改变中西部工业化滞后状态,建立涵盖冶金、机械、能源的完整工业体系。3、民族融合推进:在西部多民族聚居区部署重大项目(如攀枝花钢铁基地),促进技术传播与文化交流,强化边疆地区稳定。
1964年,中央作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全国按战略纵深被划分为三个梯度区域,具体指一线(沿边沿海前线);二线(中间缓冲地带);三线(战略大后方)。“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应运而生,四川攀枝花资源丰富、易守难攻,担当了三线建设的“排头兵”。
超过10万建设大军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这里。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炎热,风沙也很大,人们在吃饭时,风一吹碗里就是沙子。至于饮用水,就更麻烦了。由于没有水处理厂,人们从河里挑上来水,再在水里面加点明矾,经过澄清后,就成了饮用水。面对着寸草不生、飞沙走石的恶劣环境,建设者们“白天棒棒压(抬东西的木棒),晚上压棒棒(木棒搭成的床)”。他们无畏无惧,喊出了一句顺口溜:“天当罗帐地当床,金沙江是大澡堂。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
1982年,我作为“攀二代”随父母来到了攀枝花。那个时代,物质匮乏,很多工人都是半工半农,下班后还要奔赴农场进行农业、渔业、养殖业等副业,给家庭增加一点点物质补充。父辈们在位于今攀枝花市炳三区开垦了一个巨大的农场,因最初开垦时的实际测量面积为3.6亩,就取名为“三亩六”。农场种植着很多的农作物,有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经济作物(花生、向日葵、油菜)、蔬菜与瓜果(萝卜、白菜、番茄、黄瓜)。每到星期六早上,我就和父母、姊妹以及院子里的长辈们一起翻山越岭,赶到“三亩六”农场。大家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农业生产中,小孩子们帮着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比如拔草、播种、浇水、采摘。多姿多彩的农业生产生活给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染上了让人羡慕的姹紫嫣红,让我们的人生经历更加的五彩斑斓。
“三亩六”农场具有那个时代鲜明的时代特色,就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为顺序来进行发展”。农场长期工作人员约有60人,加上周末、节假日来到农场生产的人共有100多人。农场有农机设备与农具(拖拉机、收割机、浇灌机、犁、耙、锄具);农产品加工设备(切割机、脱粒机、粉碎机);化学投入品(氮肥、磷肥、杀虫剂、地膜、大棚膜);生物性生产资料(种子、种苗、种畜、种禽、饲料)。农场建有办公房、宿舍、食堂、仓库、粮仓。
一天傍晚,天空乌云密布,接着乌云像千军万马一样奔腾而来,一层接着一层压向地面,仿佛要把整个世界都吞掉。一场暴雨即将来临,大家立即拿着沙袋口袋赶到村西口,用抗洪抢险准备的沙料进行沙袋填装。一个人牵开沙袋,两个人挥舞着铁铲,将沙子往沙袋里装。大家群情激奋、挥汗如雨,却丝毫不觉得累,填好的沙袋由人扛着运到农场东侧粮仓和宿舍的背后。我们将沙袋码放在粮仓背后,防止洪水冲进粮仓,因为粮仓里有前不久收获的粮食,如果被雨水冲泡,那将是重大的经济损失。暴雨已经下起来了,雨滴越来越大,打在我的身上,瞬间全身就湿透了。保护好粮仓里的粮食,这个坚定的信念在我的脑海中萦绕着……我不知疲倦的码放着沙袋,一袋接着一袋,一层接着一层。山洪已经从山沟里翻涌着冲向农场,雨水和泥浆混合在一起,浑浊的水流翻滚着,发出令人胆战心惊的咆哮声。建军在码放沙袋时划破了胳膊,血珠混着雨水往下淌,他的衣服洇红了一大片,他却笑着说:“这伤疤像是英雄勋章!”突然,东生在那边叫了起来:“这里的沙袋没有堆严实,洪水从缝隙涌出来了。”眼看着洪水就要涌过这一段由沙袋筑成防水墙,大家马上用较粗的砂砾垫在沙袋的下面,上面用较小的沙袋堵严实,再铺上一层砂砾,经过沙袋与砂砾的挤压,防水墙更加的严实,洪水被挡在了防水墙之外。雨渐渐变小了,山洪犹如被关进笼子的猛兽,嚣张不起来了。地上遍地狼藉,但粮仓保住了,宿舍保住了,食堂保住了。我们见证了三亩六农场人的不屈不挠,见证了三亩六农场人的团结一心,见证了三亩六农场人心中坚定的信仰。
三月里一个闷热的午后,三亩六的山顶上升起了袅袅的烟雾。我们迅速在农场里高声呼喊:“山上着火了!山上着火了!”大人们听到我们的呼喊,聚在一起商量着,有人提议到:“现在山火还在山顶上,还比较小,我们马上去果树林靠山的那一面割出一条防火隔离带,保证我们果树林和农场的安全。”大家立即从仓库里拿出镰刀、锄头、铁铲,像一排排飒爽英姿的战士,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果树林。在果树林靠山的那一面,用镰刀对地上的各种杂草进行割除,另外的人用铁铲对地上没有割干净的草根进行“斩草除根”。对地上的枯枝败叶迅速地进行转移,约一个小时,就割出了一条宽10米,约长500米的防火隔离带,将果树林牢牢地包围在防火隔离带内。同时有人接上水管,对防火隔离带进行浇水,以便在大火来临时,用水分来阻断山火的蔓延。只见到建红在用手抱地上的枯枝败叶时,手臂被树枝划出一道道豁口,露出鲜艳的血红色。建红轻描淡写地说:“为了防止山火对我们农场的侵袭,这点小伤算个啥,过几天就好了。”山火已经在向山下燃烧,烈焰像贪婪的舌头,将整片山坡舔舐得通红。草叶在火海中痛苦蜷缩,树枝在烈火中劈啪作响,山腰只剩下黑乎乎的灰烬。火魔露出獠牙,凶恶的扑向果树林,但是一到了防火隔离带,立刻就泄气了。面对宽达10米的隔离带、潮湿的果树、潮湿的地面,火魔不得不就范。
秋天,一个收获的季节,一个让无数农民喜悦的季节,三亩六农场迎来了丰收节。稻田里,镰刀在妈妈手里活像条鱼儿,“刷刷刷”钻进稻丛,又“噌噌噌”钻出稻丛,稻杆便齐展展地倒下。我也学着收割稻谷,谁知镰刀总和我闹别扭,不是割偏了就是留一截。后背上像背着一块热烙铁,汗珠子顺着额头往下滚,后背上的衣服和身体贴得紧紧的,那种滋味终身难忘。
在农场的番茄园,有一种作物宛如璀璨的红宝石,闪耀着火一样的光芒,那就是番茄。每当我走在三亩六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看到那一串串红彤彤的番茄,心中就涌起无尽的喜爱和希望。你瞧,那番茄的颜色,红得就像天边艳丽的晚霞。每一颗番茄都饱满圆润,像是被大自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从餐桌到集市,番茄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们进入番茄园,看到一个个妖艳的番茄,真的是舍不得摘。但是熟透的番茄不摘,很快就会熟烂,一旦掉落地上,就一文不值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把番茄摘下来,整齐的放在筐里,不一会儿,就装满了一筐筐。
村口有几棵高大的香椿树。春天刚探出脑袋,枝干上就鼓起无数芝麻粒大小的绿包。没过几天,这些圆溜溜的小苞象吹气球似的膨大起来,叶芽顶着萼片急不可待地往外钻。刚刚舒展开的嫩芽边缘还泛着红晕,像小姑娘害羞的脸蛋,细细的绒毛仿佛泛着露珠的纱衣。大人们背上小背篓,爬上香椿树,小心翼翼地攀上枝头,开始采摘香椿芽。小孩子们在树下手舞足蹈,绕着香椿树做游戏。不一会儿,就采摘了几背篓的香椿芽。趁着新鲜,我们来到农场的食堂。把香椿芽细细切碎,打几个鸡蛋和着搅匀。热锅凉油倒进去,听着锅里“滋滋”响,那种声音特别的动听,听着听着,耳朵也跟鼻子打起了招呼......绿莹莹的香椿裹着金黄黄的蛋花,香气顺着厨房窗户往外飘,引得乡亲们直往食堂跑,边跑边喊:“又摊香椿饼啦?”
香椿树作为中国原生植物,其历史可追溯至第三纪始新世。在我国至少有4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山海经》记载“成候之山,其上多櫄木”,櫄木即香椿的最早文字记录。战国《庄子.逍遥游》以“八千岁为春”的典故奠定其象征长寿。汉代《四民月令》明确记载采食椿芽的习俗。
香椿又名香椿芽、香椿铃、香玲子、香椿子,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芸香木,楝科。香椿芽是一种时令野菜,作用功效很多。补充营养:富含多种营养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E、叶酸、钙等,能够有效补充身体所需营养,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食欲:具有清香可口的味道,食用后能够刺激食欲,有助于改善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抗菌消炎:能够抑制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有助于预防口腔炎。清热利湿: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能够清热解毒,促进体内湿气排出,有助于缓解湿热症状。
村口的香椿树也遭遇过一段历史的风暴。一天午饭后,大家在食堂刚刚吃完饭。这时,村长和村支书脸色阴沉着对大家说:“村里原来的仓库比较小,收获的各种粮食作物放在仓库里,码放得太密集,温度太高了,生了很多的虫和飞蛾。村里决定把那几棵香椿树砍掉,在香椿树的位置再建一座仓库。”听到这句话,大家马上就提出反对意见,有人说:“香椿树算是我们这个农场的功臣,每当青黄不接时,香椿芽就成了我们的衣食父母。”又有人说:“新建一座仓库不可以另外选一个地方吗?为什么非要把香椿树砍掉,我们不同意。”大家我一言你一语,都表示反对砍掉香椿树。最后,村长和村支书说:“村里已经决定,后天派人来砍树。”
大家开始商量着阻止砍树的对策,经过反复的讨论,决定先组织成立“护树队”,阻止砍香椿树。经过一段时间,村委会一定会改变这个荒谬的决定。我们三个人组成一个组,24小时轮流守护着香椿树,我们精神饱满,像一个个钢铁卫士24小时守卫着香椿树。
第二天,我们在巡逻时看到村长和村支书在远处眺望着我们,我们警惕的望过去,似乎在说:“不要过来!绝不允许砍香椿树!”。晚上,村长和村支书来到食堂,面带着喜悦对大家说:“看到你们轮番守卫香椿树,其实我们对这几棵香椿树都有感情,经过村里研究,决定不砍树,在原来的仓库旁边再开垦一块地,新建一个仓库,大家要同心协力哦!”人群即刻欢呼起来,仿佛迎来了一场大胜仗。
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1980年结束,共用了16年实现了国家建设的重点由东部向西部的迁移,建成了巩固的战略后方。攀枝花建设者秉持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奉献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中,战胜了种种困难,开矿山、修铁路、建工厂,苦战十余年,在攀枝花建设起了以钢铁、能源为基础的工业基地,为后来的西部大开发奠定了基础。
三线建设的年代过去了许多年,在三亩六农场挥汗如雨的时刻过去了许多年,抗洪抢险的往事在我的脑海里刻下深深的印记;阻止山火的惊心动魄让我记忆犹新;保护香椿树的执着让我倍感欣慰。劳作中最动听的歌谣,是游子心中永远的乡愁,是攀枝花开发建设者心中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作者简介:
吕世建,男,汉族,四川攀枝花人;供职于四川华电西溪河水电开发公司;自由撰稿人,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济南《时代文学》杂志社特约通讯员;南国文学社、郦道元文学院签约作家;作品:《寻梦分界洲岛》《最浪漫的事》《潜入佛门,我心永恒》《昆明的雪》《索玛花开红艳艳》《独在凉山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