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珍贵的照片,摄于1948年1月,当时我的父亲母亲在南京结婚,奶奶家的部分亲属参加。中间坐着的是我的奶奶和她的六妹吴德昭,后面站立的是奶奶的四妹吴德夷宋乐岩夫妇。后排的男孩是姨爹的二儿子和三儿子,左侧的女孩是他们共同唯一宝贝疙瘩宋立芳,出任婚礼的花童,右侧的女孩是六姨奶的大女儿张以芬,中间的男孩是六姨奶的二子张以观。我的姨爹,也就是我奶奶的妹夫,名叫宋乐岩(1907-1987.8),曾用名宋品石、宋磊。在抗战期间,他经历了许多痛苦——不仅有亲人被杀害、病逝,被轰炸身亡,还有那种刻骨铭心的愁苦和伤痛。奶奶的兄弟姊妹很多,一共有12个,我已经写过不少了。我先后写过奶奶,大舅爹,二舅爹,三舅爹,四舅爹,六姨奶,七姨奶,要论我见过的次数,除了奶奶和七姨奶,就算姨爹见过的次数多了。1985年到1986年我在北京北大医院学习时,经常去他们在劲松小区的家,他平时不太和我多说话,只是点点头,打个招呼。多是七姨奶和我讲故事,听小表姑宋立芳侃大山。四姨奶吴德夷(1905-1967),因为去世得早,我只是听说过她的事迹。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时候,我想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写一写宋乐岩的故事。怀念故人,纪念先贤。四姨奶于1967年去世,享年62岁。虽然我知道这位四姨奶,只在照片上见过,没有见过她真人。1967年4月她去世时,我还在南京,对这件事印象很深,因为那时我已经九岁了。我记得父亲母亲接到噩耗时的惋惜,在那个非常时期,父母的处境极差,只能打唁电致哀。很多家族的故事,都是通过和小表姑宋立芳的联系听她讲述的。
四姨奶十几岁时,和七姨奶一起去了安徽芜湖的弋矶山医院。当时是封建社会,她们的哥哥不给女孩外出读书的费用,于是她们毅然决然的与封建家庭决裂去芜湖求学,弋矶山医院是一所很有名的教会医院,她们在那里学习。四姨奶主攻药剂学,后来成了一名药剂师;七姨奶则学习助产,最终成为持证的助产士,可以开设诊所。四姨奶兼修助产,也可以熟练地独立接生。七姨奶曾经告诉我,她们的老师叫钟寿芝,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的基督徒,在弋矶山医院是非常有名的妇产科大夫。在抗战时期,她们在重庆时,四姨奶奶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到别人家里去接生。小表姑的哥哥会打着火把,陪她一起走在重庆的山路上,这样的经历非常不容易,也能补贴一些家用。在弋矶山医院,因为四姨奶和七姨奶亲姐妹,所以大家都称四姨奶为“大吴小姐”,而七姨奶则被称为“小吴小姐”,来区分她们。
3、烽火家难与巴渝岁月
姨爹宋乐岩(又名宋磊,宋品石)是一位知名人士。他193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主修英国文学。毕业后,与乔冠华等六位同学一起被公派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留学。他与乔冠华关系很好。某天,乔冠华告诉他,自己已经投身革命,并请他保密。宋乐岩承诺道:"你放心,我绝对不会跟别人说的。"之后,乔冠华去了德国,而宋乐岩则回到国内,在中山中学任教。在日本侵华期间,宋乐岩的长兄宋乐盘,在东北安东(今丹东)反满抗日遭日军枪杀,后来被追认为烈士。由于战事影响,中山中学南迁至重庆。在南迁途中,姨爹的原配妻子和第二个女儿不幸去世。到达重庆后,由于教师工资微薄,难以养活一大家人,宋乐岩便供职于“时与潮”出版社,担任编辑工作。“时与潮”出版社是国民党中央委员、东北国民党领导人之一齐世英(1899-1987)主办,中山中学也是他创办的。“时与潮”杂志的特色是翻译世界各地的政论性文章。姨爹的工作非常出色,他精通英语、俄语、法语和日语。他参与翻译了一部重要著作,约翰.根室所著《亚洲内幕》(时与潮出版社)。齐世英亲自介绍姨爹加入了国民党。最近很火的《巨流河》作者齐邦媛就是齐世英的女儿。在日军对重庆的轰炸中,他的长女不幸罹难。宋乐岩在重庆结识了一位志同道合的伴侣,那就是我的四姨奶吴德夷,1942年结婚。1943年10月,他们爱情的结晶——小表姑立芳出生了,这是他们俩唯一的宝贝。怀着对日军的刻骨仇恨,姨爹在重庆报考了国民政府在当地举办的战时译员训练班。这个训练班的目的是为援华抗日美军培养翻译,报考的人非常多。由于姨爹成绩优异,他顺利被录取了。在训练班结业前,日本已经投降,所以他并没有真正参与到翻译工作中。在训练班姨爹经常教美国人中文。
这是姨爹生前填写的干部履历表
4、京华岁月与金融授业
抗战胜利后,姨爹一家曾在南京生活过一段时间,我父母也与他们有过不少来往。姨爹后来又自费去美国深造,先是在科罗拉多大学学习,之后还在纽约大学研究院进修。在美国学习期间,四姨奶突发中风,是我爸爸和其他人一起用门板把他抬到医院抢救的。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姨爹不得不提前结束学业回国。他对银行学非常精通,还曾编著过《银行学》的专著,该专著由立信出版社出版。新中国成立前,他随中国农民银行到上海工作。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由于中国农民银行的业务停顿,他在家暂时没有工作。恰巧我的大伯周伯萍(1920.3.5—2012.6.29)随军进入上海,担任华东粮食局局长,得知他的四姨在上海后,便多方打听,最终找到了他们。当时他们租住上海思南路寓所原系李烈钧先生姨太房产,今已辟为李烈钧纪念馆。家族中我的八姑奶周孝粹后亦曾居此。了解到姨爹的情况,知道他是极为稀缺的金融人才。于是,为姨爹推荐了工作岗位。最初,他在上海的中国人民银行合作储蓄部工作,后来又被调往北京,进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1949年9月,他就已经到北京报到。1950年元旦,四姨奶带着子女随之迁居北京。姨爹凭借深厚的学识,成为新中国首批金融干部的培训者和培养者。他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以及后来成立的干部学校任教,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20世纪50年代末,他又调到新华社,继续从事外语教学工作。在他自己填写的干部履历表上,特长一栏写着“国际贸易,翻译、经济研究工作”等。他还会使用早期机械式计算器和打字机,外语方面精通英语、俄语、法语和日语。能在20世纪40年代就会用计算机,实在令人称奇。这些都是我今天写这篇文章时才了解到的,平时看姨爹,完全看不出他有如此多的才华,他一直都是深藏不露。岁月风雨中,他始终温和待人,与我的父母和祖母关系非常亲近。1956年,四姨奶在北京再次中风,导致半身不遂,卧床养病长达11年。在这期间,姨爹一边坚持工作,一边细心照顾四姨奶,深情令人感动。他去世后,七姨奶吴德辉便承担起了照顾姨爹的责任。1985年至1986年,我在北大医院学习期间,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到他们家去。他通常沉默寡言,见面时只是点点头,很少与我直接交谈。因此,我称他为"熟悉的陌生人"。在文革期间,他因在新华社被群众组织指控为历史反革命,主要原因是他说他参加过国民党的战时译员训练班。实际上,他参加译员训练班是为了抗日救国,报自己的血海深仇。只是因为翻译《亚洲内幕》一书,就被扣上了"反动文人"的帽子。这个罪名并非组织认定,但对他造成了巨大的精神打击。当时,若不是七姨奶的悉心保护,他恐怕难以度过那段生不如死的岁月。七姨奶一直鼓励他,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讲述七姨奶丰富的阅历。姨爹的沉默寡言在此时反而帮了他,虽然他与乔冠华、曹禺等人是同学,但从不往来,因此避免了一些麻烦。在文革期间,他写了一封信给时任外交部长的乔冠华求助。乔冠华批示:"此人若新华社不用外交部用。“新华社军代表看到后,姨爹的政策得以落实。关于这一段历史,小表姑告诉我,这件事确实存在,但已找不到文字依据。因为相关批示可能都保存在新华社的档案里。姨爹和原配妻子本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和四姨奶结婚后又有了一个女儿。二女儿和大女儿先后早夭,留下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他的孩子们都很优秀,宋立芳夫妇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他们在文革中毕业,曾经在部队农场锻炼,巧合的是和我1976年当兵的地方是同一个地方,部队的干部就是把小表姑的三哥打成右派的人。小表姑和姑父在部队恋爱,后来都在新华社工作,姨爹宋乐岩一生,历经清华优生,求学东瀛、抗战流离、痛失至亲、美国留学、金融建业、桃李天下,亦不免时代风波之困厄。其于抗战中付出惨痛牺牲,于新中国建设中贡献金融专才。他与四姨奶吴德夷的故事,是家族记忆的瑰宝,亦是时代洪流中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值此抗战胜利八十周年,谨以拙文,缅怀先人风骨,寄托无尽追思。
5、后记
这篇文章写就,我的奶奶的兄弟姐妹就算基本写完了,还有几位我只知其名,事迹也只知道只言片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以后有更多的资料再作补充。奶奶辈的早在天堂相聚了,弟弟妹妹们环绕在元玲大姐身旁,再带上各自的部分后代,该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巧合的是此文我是在奶奶和父母墓地很近的地方完成的,马上去给他们扫墓,向他们汇报,奶奶一定会像生前一样的疼爱我,父亲母亲一定会宽严并济的关心我。爸爸妈妈我做得还好吗?请你们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