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帧光影、百阕诗书的三重奏
——浮光阅影柯志国“光影诗书共潮生”摄影展
◎ 吕永超 中国作协会员
时序初秋,“点石成金地”黄石,草木葳蕤,瓜果灿烂。
在全市上下“弘扬三大精神,奋力建成支点”的热潮中,迎来了建市七十五周年的华诞。黄石儿女用多姿多彩的形式浓情祝福。摄影家柯志国也不例外。在黄石市博物馆举办的“光影诗书共潮生”摄影展中,他匠心独运,用百帧光影、百阕诗书,创新性地表达一位市民、一位优秀文艺工作者最美好的祈愿。当镜头定格生活气韵,诗心捕捉刹那永恒,笔墨挥洒飞白流风——三种艺术,便如三重声部,在喜庆黄石生日里,交织成气势不凡的交响。
(一)
光影如弦,拨动时代潮音。柯志国的镜头是沉静的时代观察者,也是炽热如火的诗人。山川草木、人间烟火,社会发展、时代进步,无一不在他的行走中被深情地记录,无一不在光影明暗皱褶间赋予崭新的意义。可以这样说,每一帧画面都是邀请函,等待诗歌与墨韵的应和。
本次影展共分五个部分,100幅摄影作品恰如其分地布置其中,诠释柯志国“看”的哲学、“摄”的思考:
“抽象艺术”聚焦大千世界。柯志国对线条进行解构与重组,让光影与色彩挣脱具象的桎梏,展现“构思之奇巧”。如抓拍于磁湖岸边的《静态观察》,远景中的城市楼群,中景中的微波磁湖,近景中的被遗弃的婚纱衣架、围栏上的“水深”二字,共同构成一座城市的转型,时尚流行的转向,温情升高的隐喻表达。
“人间冷暖”从市井烟火里细腻地捕捉弱势群体。柯志国用照片凸显被摄对象命运的坚毅和坚韧,瞬间中见永恒,饱含人文新厚度,赋能人文新价值。如拍摄于凤凰古城的《两种故事》,方寸之内,收纳招贴画里尽展时尚、拐弯墙角辛苦劳作、熙攘街头闲散舒适的三位女性,对比强烈又真实客观地揭示了同一时空维度下,不同人物的生存状态。其美学意义跃然纸上。
“文化遗韵”以最谦卑的形态,活在青铜器回应时代叩问的声音里,活在方言韵脚潜入电子诗歌的字节里。柯志国深情对视,动情抚摸,真情留影。如取材于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远古的身影》,选择合适的时光流转刻度,巧用遗址的木桩投影,勾勒出远古先人辛劳的身影,解读出黄石历史底蕴含蓄内敛的基因密码。
“绚丽自然”以大地色谱、天象焰火、生命霓虹等,构建人世间的美图。柯志国追寻它们的足迹,尽情地对天地大美予以诗意礼赞。盛夏正午,他在月亮山上将蓝天白云与地面的尖石、绿丛、枯枝,通过光与影的有效链接,表达天地同心、互诉衷肠的人格意象。原来,自然一直用洪荒之力泼洒色彩,用鬼斧神工雕琢山水,将生与死的永恒博弈,熔铸成摄魂夺魄的视觉盛宴,关键在于“美的发现”。
“未来已来”并非预言成真的童话,它不在远方,它正在我们紧握手机的指缝、还未发送的邮件草稿、深夜刷过短视频的残影里。柯志国深知“味”中之“味”,其脚步在“在地性”与“全国性”之间丈量,其作品深植黄石沃土,又能跳出地域边界,以“思想之深邃”,折射出新时代中国奋进的光芒。在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博物馆里行走,他敏锐地抓拍莘莘学子对未来艺术的个性表达。这不仅仅是一幅简单的摄影作品,实则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在人类尚未察觉时,未来早已穿过时空的隔墙。未来已来,时不我待。
(二)
‘诗心若笛,吟咏刹那永恒。著名诗人胡泊和黄石市作协秘书长周国英操盘摄影作品配诗事宜,他们邀请鄂东南地区30诗人,俯身凝视他的摄影作品,以文字为舟楫,溯游于光影的河流。快门截取的时空片段,被诗句重新赋予呼吸。这些诗歌或提炼其哲思,或延伸其意境,或注入其澎湃的情感洪流,皆是灵魂与影像的私语,在静默中震响回声,为瞬间的定格添彩语言的韵律与时间的深度。
墨浪成鼓,激荡生动气象。黄石市书协副主席、市青年书协主席焦龙春等操劳书写诗歌的组织工作,他们力邀72位黄石书法家,对照配图诗歌,提笔落墨,篆、隶、楷、行、草,以线条为骨,以诗韵为魂,率意而为,刻意而工。诗句的平仄顿挫,化作笔锋的疾涩浓淡;影像的虚实构图,融为章法的疏密开合。相纸之上,美图之中,书法的舞蹈灵动曼妙,对光影与诗心再度赋形。
镜头的光影律动、诗句的平仄节奏、笔墨的枯润呼吸,裂变出超越单一艺术的能量,恰似海潮奔涌时,浪、风、礁石共谱的天籁。
当柯志国目光掠过《苏醒之后》的冷冽,周国英正低头吟诵“如此苏醒,是不如不醒/还是应该庆幸//”余卫国以中锋涩行写出古朴典雅的金文;
摄影《苏醒之后》/柯志国 同题诗歌/周国英 金文书写诗歌/余卫国
当柯志国目光聚焦《独钓》的孤寂,姜三迈着方步唱喏“尖梢偶剩双痕绿,权作寒江一钓材。”潘亮如燕展双翅般挥运出扁方厚重的汉隶;
摄影《独钓》/柯志国 同题诗歌/姜三 隶书书写诗歌/潘亮
当柯志国目光聚光《舞台中央》的傲然,刘国安双手抱胸朗诵“爱恨情仇,渐渐/与岁月和解/一阵风儿划过/留下,时间的伤痕//”,柯善章已在提按藏露中显现端庄稳重的楷书;
摄影《舞台中央》/柯志国 同题诗歌/刘国安 楷书书写诗歌/柯善章
当柯志国目光落在《期待明天》的庄重,宋毓彬挥手高唱“醒狮岂肯困囚笼,心在苍茫天地中”,曹宏亮已泼出裂石崩云般的大草;
摄影《期待明天》/柯志国 同题诗歌/送毓彬 草书书写诗歌/曹宏亮
当柯志国目光紧盯《蝶变》的芳华、《静态观察》的从容、《敲打》的迷离,华先龙仰头吟唱“丹青淬励锦心牵,掩目情随蝶梦圆”,燕子飞敲桌默念“如果都能像我们这样从不知道如何取悦别人/只想着如何设计自己就好了/”,龙鸣侧脸呢喃“舞台下所有人,都把手挥向/空中,开始画圆/”,张德芳已点画连带出纵横洒落、笔走龙蛇的行草,夏奇星笔锋翻转出气韵相通、行云流水的行书,吴永斌方圆转换出大小参差、错落有致的押书。
摄影《敲打》/柯志国 同题诗歌/龙鸣 行书书写诗歌/吴永斌
艺术如潮,潮生万象。三者共鸣的时候,便是“潮生”的真意:艺术永不独行,它总在对话中重生。
(三)
就“光影诗书共潮生”摄影展而言,摄影是土壤,生出意象的根系;诗歌是雨露,沁透情感的纹理;书法是长风,卷起精神的波澜。百幅作品,就是百次三重奏的即兴演绎,它们在实木画框这一具有仪式感的“场域”中相遇、碰撞、交融,最终凝结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独一无二的“复合艺术品”。这彻底打破了传统摄影展的单一线性呈现,创造出一种需要观众调动多感官、进行立体化审美体验的全新模式,是光影与诗书“同源”理论在当代语境下最具创意的落地生根。
艺术在对话中抵达自由。
柯志国的艺术实践,回应了文化发展的深层脉动。一是对地域文化主体性的高扬。在全球化浪潮中,他坚持以黄石为原点,用镜头深度挖掘其工业遗产、历史文脉、风土人情,并通过诗书的本地化二度、三度创作,使展览成为一场真正由本土力量共同完成的文化叙事,有力地塑造和传播了黄石的城市形象与文化自信。二是对技术时代艺术“灵韵”的守护与重塑。当数码洪流让影像复制易如反掌,当AI生成挑战创作的边界,柯志国反其道而行之。他通过“三艺同框”的独创形式,将摄影作品与唯一性的、充满“手感”的原创诗歌、书法真迹、温润厚重的实木装帧紧密结合。每一件最终展出的作品,成为不可复制的“三合一孤品”。它重新赋予了摄影作品以“原作”的珍贵性、物质性与仪式感,彰显了艺术创作中人的温度、思想的深度与技艺的精湛,在技术洪流中的永恒价值。三是探索了群众性艺术共创的新路径。邀请90位诗人与书法家参与创作,本身就是一场规模较大的文化动员。它跨越了艺术家个体的藩篱,将摄影展转化为一个开放的、汇聚本土文艺精英智慧与情感的平台,形成了一种具有示范意义的“文化共同体”创作模式,为地方文化活动的组织提供了新思路、新参照。
柯志国“光影诗书共潮生”展览的深层价值,必将随岁月流逝而愈发璀璨。抽象画面里钢铁的韵律、纪实影像中街巷的呼吸、诗人笔下的咏叹、书法墨迹里的风骨,如此三重奏,交响出的,是黄石七十五载从工业重镇迈向多元发展的立体记忆。
作者简介
吕永超,退休公职人员。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