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马学林10首同名诗词《赞歌中共中央建党百年首次颁授“七一勋章”获得者之十三吴天一》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20日
在青藏高原的亘古冰雪中,在昆仑山脉的巍峨群峰间,一种精神如格桑花般顽强绽放。吴天一,这位将六十载生命奉献给高原医学的“马背上的院士”,通过诗人马学林的十首诗词,完成了从科学家到文化符号的升华。这组创作于2025年初秋的诗词,以七律、五律和词牌的多重艺术形式,构筑起一座通向崇高精神的桥梁。雪域高原的冰雪终年不化,如同精神的光芒永恒不灭。马学林以十首诗词雕刻的吴天一形象,已经超越了具体个人,成为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神符号——那种在极端环境中坚守初心的意志,那种将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完美结合的能力,那种将个人生命融入国家需求的境界。这些诗词因而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洗礼与重塑。
一、高原意象与生命礼赞的时空交织。
1. 诗组以惊人的一致性构建出吴天一工作的地理空间与精神空间。“雪域擎旗六秩年”、“踏破昆仑六十年”、“雪岭悬壶六十痴”——“六十年”这一时间尺度在十首作品中反复出现,形成强烈的时间韵律。诗人巧妙地将时间空间化,将空间时间化,创造出时空交融的美学效果。在“雪域”、“昆仑”、“唐古拉”、“冰峰”等意象群中,时间被凝固在冰雪之中,而生命却在极端环境中迸发出惊人能量。
2. 这种时空交织的深层意义在于:吴天一的高原医学研究本质上是与时间的赛跑,是与空间的抗争。高原病对生命的威胁发生在分秒之间,而医者的使命就是在这片广袤而危险的土地上争夺每一个生命的延续权。诗中的“氧拓鸿蒙护健姿”、“血绘高原谱”等表述,既是对科学探索的诗意表达,更是对生命尊严的崇高礼赞。
二、身体书写与医者仁心的符号象征。
1. 诗词中对吴天一身体的描写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白发犹歌羌道路”、“苍颜”、“白头双鬓已经纷”——这些外部特征勾勒出一位历经风霜的医者形象。而“血凝图谱”、“血铸雄文”、“血融生命泉”等内部身体意象,则将医者的生命物质与科学研究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近乎神圣的身体叙事。
2. 最动人的是“银峰似造峻山镌”这样的诗句,将医者的身体与高原山脉相比拟,肉体凡胎被赋予了地质构造般的永恒特质。这种象征手法不仅突出了吴天一个人经历的传奇性,更将医者的身体提升为一种精神符号——那些被高原风雪刻画的皱纹,那些被岁月染白的发丝,都成为了奉献精神的具象化表征。
三、科技诗化与传统的现代转型。
1. 将医学术语转化为诗性语言是这组作品的重要特色。“血究氧能源”、“氧破九霄疆”、“氧通云路护安康”等表述,实现了科技语言与诗歌美学的完美融合。诗人用“鸿蒙”这一传统哲学概念来修饰血液和氧气研究,赋予科学研究以宇宙论的高度;用“雄文”来形容医学著作,将科学文献提升到经典地位。
2. 这种科技诗化处理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它打破了“传统—现代”、“人文—科学”的二元对立,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包容现代性的能力。在“羌声笛响万巡慈”这样的诗句中,传统羌笛的悠扬与现代医学的巡诊车声奇妙共存,构成了一幅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的文化图景。
四、勋章叙事与集体记忆的构建。
1. “七一勋章”作为核心意象在诗组中多次出现:“七一勋章载史篇”、“授章耀,诗歌唱”、“勋章光闪耀”。勋章不仅是荣誉象征,更是集体记忆的凝聚点。诗人通过勋章将个人成就与建党百年这一历史节点相连接,将吴天一的故事纳入更大的国家叙事中。
2. 这种叙事策略的重要意义在于:它通过诗歌这种最传统的艺术形式,参与构建当代中国的集体记忆。勋章在诗中被赋予“辉玉宇”、“映天光”的神圣光辉,成为连接个体与集体、当下与历史、凡俗与崇高的物质媒介。在这个过程中,吴天一的故事不再仅仅是个人奋斗史,而成为了民族精神当代演进的一部分。
五、多重文体与全景视角的艺术建构。
1. 诗人采用七律、五律、山花子、临江仙、翻香令、浣溪沙等多种文体,构成了一个多声部的赞美交响曲。律诗的工整庄严与词牌的婉转灵动相互补充,从不同角度塑造出吴天一的精神肖像。
2. 七律的宏大叙事适合表现“探源血海破千嶂”的科学探索;五律的简洁明快适合勾勒“血凝三地谱”的研究成果;山花子的柔美适合表现“雨润格桑花峻岭”的人文关怀;临江仙的豪放适合书写“万里霜蹄途绝域”的奋斗历程。这种文体上的多元选择,创造出一种全景式的艺术视角,使读者能够360度地理解吴天一的多维度贡献。
3. 马学林的这组诗词超越了简单的人物赞美诗,它实际上是一次文化编码的过程——将科学精神编码进传统诗歌形式,将当代英雄叙事编码进入文化记忆系统。在“昆仑肝胆屹苍桑”这样的诗句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医者的形象,更是一种文化的自我更新能力,一种精神的不朽传承。
六、组诗呈现出清晰的体裁结构美学。
1. 马学林的组诗呈现出清晰的体裁结构美学。三首七律居于前位,以其庄重典雅的体式奠定歌颂基调;三首五律居中,以简练精悍的句式凝练英雄特质;四首词作压轴,通过长短句的交错产生情感的跌宕回旋。这种编排绝非随意,而是暗合了中国传统美学中“起承转合”的叙事逻辑,使整个组诗形成了一部宏大的文学交响曲。
2. 七律部分极尽铺陈之能事。“雪域擎旗六秩年”开篇即勾勒出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宏大感。在“躬耕医圣守危巅”中,“医圣”一词巧妙连接了传统医德与现世楷模,“守”字则静态中蕴含动态的坚守。颔联“探源血海破千嶂,索隐冰峰解众渊”形成工整对仗,“破”与“解”两个动词犀利如刀,刻画出科研攻坚的锐气。颈联“白发犹歌羌道路,丹心更暖汉唐天”将个人形象历史化、永恒化,白发与丹心的色彩对比强烈,羌笛与汉唐的空间并置广阔。尾联“昆仑峻岭有诗证”将自然景观转化为历史见证者,诗歌本身也成为证物之一,完成自我指涉的巧妙闭环。
3. 五律部分则如浮雕般凸显细节。“雪山擎帜旃”中的“旃”字古雅而庄重,“血绘高原谱,氧融生命泉”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概括了吴天一两大科学贡献——高原病防治和氧气供应系统建设。“千层危险路,万里道羸天”通过数字对比形成空间张力,末句“丰碑峻岭巅”将人工荣誉与自然奇观融为一体,暗示其功绩与昆仑同高。
七、词作展现出情感的流动与升华。1. 《山花子》中“踏破昆仑六十年”的“破”字石破天惊,展现了征服自然的豪情;“唐古拉风揉作雪,染苍颜”将自然拟人化,风雪成为主动的施动者,与人的被动承受形成戏剧性冲突。《临江仙》下阕“万里霜蹄途绝域”延续了边塞诗传统,“仁心星月巍然”则将医者仁心提升到宇宙高度。《翻香令》中“昆仑风雪铸灵魂”的“铸”字极具力量感,暗示苦难对精神的锻造作用。《浣溪沙》末句“昆仑肝胆屹苍桑”将人的肝胆与昆仑并置,产生器官与山川的奇妙互喻,最终“屹苍桑”三字将瞬间定格为永恒。
2. 这组诗词创造了丰富的意象系统。雪域、昆仑、冰峰等自然意象不仅是地理背景,更是精神高度的象征;擎旗、擎灯、悬壶等人文意象将个人行为提升为文化符号;血、氧等科学意象被赋予诗意色彩,成为生命连接的隐喻。这些意象交织成一个多维的意义网络,使吴天一的精神形象既具象又抽象,既个人又普世。
3. 马学林对时间的处理尤为精妙。“六秩年”、“六十痴”等时间表述不断重复,强调的不仅是时间长度,更是时间质量。在高原的极端环境中,时间仿佛被拉伸、被浓缩,六年如一日的研究与一刻千金的救治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时间观。诗人通过“白发犹歌”、“终化北辰”等表述,将线性时间转化为循环时间,将个人时间纳入历史长河,实现了对时间性的超越。
八、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1. 这组诗词还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平水韵与词林正韵的严格遵循显示了对传统的尊重,而“氧拓鸿蒙”、“血凝图谱”等现代科学词汇的引入则打破了传统诗词的语汇边界。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拼贴,而是真正的创造性转化,使古典形式能够生动表达现代内容,证明了中国传统诗词的生命力。
2. 在歌颂英雄的同时,诗人并未回避苦难与牺牲。“九死何辞山岭域”直面科研工作的危险性,“万山不悔护民康”展现选择背后的坚定信念。这种现实主义笔法使英雄形象更加可信可感,避免了过度美化的空洞。吴天一的形象之所以高大,正是因为他面对真实困难时的真实选择,而非被神化的完美。
3. 纵观十首诗词,马学林实际上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象征体系:吴天一不仅是医学专家,更是中国共产党联系群众的象征,是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结合体,是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的体现。这些诗词因而超越了个人歌颂的层面,成为对一种精神价值的确认与弘扬,是对“七一勋章”精神内涵的诗意阐释。
结束语
1. 在当代文化语境中,这组诗词具有特殊意义。它证明了中国传统诗词形式仍然能够生动表现现代主题,能够有效参与主流价值建构。通过将个人功绩转化为美学体验,将荣誉时刻凝固为文学永恒,马学林的创作实现了诗教传统与时代精神的创造性结合。这些诗词不仅是写给吴天一院士的赞歌,更是写给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备忘录,提醒我们在物质丰富的今天,那些在极端环境中坚守理想的价值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
2. 这些诗词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真理:在这个技术理性主宰的时代,人类最高级的成就仍然需要诗性的光照;科学探索的最终意义,仍然要回归到“仁心暖万羌”的人文关怀。吴天一在高原上测量的不仅是血氧饱和度,更是生命价值的高度;诗人马学林在诗词中歌颂的不仅是一位院士,更是一种超越职业范畴的人类精神。当昆仑山的冰雪在诗词中化为永恒,吴天一的精神也通过这些文字获得了某种不朽性。这或许就是诗歌最古老也是最永恒的力量——将转瞬即逝的个体生命转化为持久的文化记忆,让一种精神在文字中获得永生。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