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 钟 》
关 东 月
薄暮像一层轻纱,缓缓地、悄无声息地笼罩了大地。此时,晚钟悠悠地响起,那钟声像是从岁月的深处传来,带着一种宁静而神秘的力量,在空气中缓缓地荡开。“晚钟过竹静,醉客出花迟。”这钟声穿越竹林,竹林似乎也变得更加静谧,那竹枝竹叶像是沉醉在钟声的韵律之中,不再摇曳生姿。
远处的山峦在暮色中只剩下模糊的轮廓,像是一幅水墨画中的淡淡墨痕。山上的树木静静地伫立着,像是忠诚的卫士,在晚钟的回荡中,仿佛也陷入了一种沉思。那钟声穿过山林,惊起了几只归巢的鸟儿,它们扑棱着翅膀,向着家的方向飞去,那仓促的身影在渐暗的天空下划过一道短暂的弧线。“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这不知从何处传来的晚钟,在深山幽谷间回荡,更增添了一种空灵与幽远的意境。
村庄里,袅袅的炊烟在晚钟敲响的时候升得更高了些,仿佛是在应和着这钟声。农舍的屋顶上,瓦片在余晖下散发着淡淡的光泽。院子里,有老人坐在小板凳上,手中的蒲扇有一下没一下地摇着,他们的眼神有些迷离,似乎是在听着晚钟,回忆着往昔的岁月。那钟声里,有他们年轻时的劳作,有孩子成长的欢笑,有岁月沉淀下来的所有故事。“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在这宁静的村庄傍晚,晚钟的声音成为了唯一的主角,它回荡在每一个角落,让村庄沉浸在一种祥和的氛围之中。
晚钟敲响在古老的寺庙里,那厚重的铜钟发出深沉的声响,声波在寺庙的飞檐斗拱间穿梭,惊起了栖息在庙宇角落的蝙蝠。和尚们在钟声里开始晚课,那诵经的声音和着钟声,仿佛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寺庙的庭院里,青石板在钟声的震动下,似乎也有了生命,它们承载着无数香客的脚印,见证着信仰的传承。“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虽此时并非夜半,但这晚钟同样有着一种能触动人心的力量,让人在钟声里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
在小镇的河流上,晚钟的声音随着水波荡漾开来。河面上,几只小船缓缓地划行着,船头的渔人在钟声里收着网,那网里有一天的收获,也有对生活的期许。河水在钟声的轻抚下,泛起层层涟漪,那闪烁的波光像是无数细碎的金子,又像是被晚钟惊扰的梦。“钟声烟际起,幡影浪头悬。”晚钟与这小镇的河流、渔人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钟声成为了连接自然与人间烟火的纽带。
我站在这片暮色之中,静静地聆听着晚钟。那钟声让我的心从白日的喧嚣与浮躁中沉静下来,思绪开始飘远。在这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总是忙碌于追逐功名利禄,而忘记了像这样去倾听自然的声音,感受内心的宁静。晚钟像是一位智者的低语,提醒着我们,在生命的长河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珍视的宁静与美好。
晚钟还在悠悠地响着,每一声都像是在叩问灵魂。随着钟声的回荡,黑暗渐渐笼罩了整个世界,但在我的心中,却有一团明亮的火焰被这晚钟点燃。那是对生活本真的热爱,是对内心宁静的坚守,在晚钟的余音里,我仿佛找到了回家的路。

作者 关东月,吉林人,现居广东佛山。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世界诗人》签约作家,《中外华语作家》签约作家,经典文学网签约作家,《黑土文韵》特约作家,长春市作家协会会员,《当代文学艺术》副总编,《中外文化传媒》副主编,《当代精英文学》顾问。作品散见于诗刊,《春风》《蔘花》,《青年月刊》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吉林日报,长春日报,羊城晚报等全国报刊杂志及各大媒体网络平台,有多篇获奖作品被选编入《当代华语作家获奖文集》,《中国亲情诗典》,《中国实力诗人优秀作品集》,《中国最美爱情诗选》,《中国精典小说,散文,诗歌集》等多部国家出版物文集。荣获全国首届东岳文学奖,第三届孔子文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