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业为帆,扬利他之航
当今有种值得反思的现象在警示着社会,“躺平”“啃老”这些新词常出现在网络中,成为少数年轻人的现实写照,“不思进取”的迷雾悄然弥漫在城市、乡村的角落。因此,我们急切需要回望先贤智慧,审视当代青年的立身之道。
古往今来,创业、“利他”始终是穿越时空的灯塔——它是《论语》中“己欲立而立人”的仁心,是老子“既以为人,己愈有”的哲思,更是当代青年突破困局、实现价值的密钥。以利他为出发点的奋斗,方能让青春在时代浪潮中绽放真正的光彩。
利他者,方能立己。所谓“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力耕”,这里的“术数”与“势居”,本质上是对他人需求的洞察,对社会价值的创造。年轻人若一心只图“独善其身”,困于个人得失的小格局,便会在“躺平”的安逸中消磨斗志,在“啃老”的依赖中丧失底气。反观那些在创业路上步履坚定的青年,他们或许从一个小小的便民服务起步,或许以一项解决社会痛点的技术为刃,本质上都是在“利他”中寻找自身坐标。正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你为他人创造价值,社会自然会回馈你成长的机遇与立足的底气。
利他者,更能致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个人的成长亦如是。滴水石穿的坚持,聚沙成塔的积累,若脱离了利他的方向,便容易沦为盲目的蛮干。当代青年的创业与奋斗,不应止于“赚多少钱”,而应思考“能为社会解决什么问题”。巴菲特将财富用于慈善,陈光标以捐赠践行初心,他们的“功成”,正在于超越了对“世财”的追逐,转向了“法财”的积累——这种精神财富,既能让个人价值得以升华,更能为社会注入持久的暖流。年轻人若能以“经营不让陶朱富,贸易长存管鲍风”为追求,在创业中坚守诚信,在发展中不忘回馈,方能让事业行稳致远,让青春更有厚度。
利他,从来不是道德绑架的枷锁,而是自我成就的阶梯。“心向善,是一场互动”,你对世界释放的善意,终会以不同的方式回到身边。当年轻人拒绝“临渊慕鱼”的空想,选择“退而织网”的实干;当他们不再抱怨机遇稀缺,而是主动为他人、为社会“织网”铺路,便会发现:所谓“成功”,不过是在利他的征程中,顺带收获的馈赠。正如“天道无亲,长佑善人”,这里的“善”,正是积极创造价值的行动力,是“不让一日闲过”的精进心。
青春的意义,不在于坐享其成的安逸,而在于主动担当的滚烫。当代青年身处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更应明白:个人的“有所作为”,从来与国家的“富强”、民族的“长治久安”紧密相连。当每一份青春力量都以利他为帆,以奋斗为桨,既能在创业中实现自我价值,又能为社会发展注入活力,何愁不能“扩大消费”,何愁不能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前列?
从“心佛即佛”的一念觉醒,到“躬身织网”的点滴践行,利他精神始终在指引着方向。当代青年当以“利他”为青春的底色,拒绝惰性的侵蚀,挣脱依赖的枷锁,在为他人、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如此,方能不负韶华,不负时代,让青春之花在利他的沃土上,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
‘‘利他’’的基础先是能赚到钱,自己要养得活自己和家人,年轻人的世界像台没有倒挡的车,踩下油门就得往前冲。没人会因为你喊累就给你让路,也没人会因为你委屈就多赏你一分。父母家人不可能邦扶你一辈子,若说赚钱俗,却是撑着你腰杆的那根骨头——你兜里的底气,藏着你说话的分量,也护着你在风雨里不弯腰的体面,生而无畏,向钱而行,才能更好地去‘‘利他’’。
别总说“等有了条件”。清晨的粥暖胃,可自己熬的才踏实;灯火通明的家暖心,可亲手点亮的才安稳。这世上没有谁能替你活,更没有谁能为你的人生打包票。怕丢人?其实啥也不干、眼睁睁看着日子往下滑,才是最该脸红的事。摆个摊不丢人,靠汗水换铜板是本事;加班加点不丢人,为想要的生活拼尽全力是勇气。
年轻人的清醒,从接受“没有退路”开始。脚下的路得自己走,口袋里的钱得自己挣,这不是压力,是活着的底气。别等、别靠、别犹豫,能为你遮风挡雨的,从来不是别人的屋檐,而是你自己挣来的晴空。
黄州教育文化博物馆供稿
戴 志2025年8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