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的安康防线
秦东救援中心芸康社区消杀记
作者/李安民
5月19日的晨曦,像一层薄纱轻轻覆盖在城市上空。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酝酿苏醒的暖意,七点的微风带着夜的余凉,透着几分慵懒地拂过街道时,韩城市秦东应急救援中心的4名队员已整装待发。领队的正是队长郭红亮,他神情沉稳,目光如炬,身后跟着杨洁和李娟两名女队员——杨洁的“洁”是洁白的洁,人如其名,眼神清亮而坚定;李娟则透着一股爽朗干练。他们和另一名男队员一同整理好厚重的装备,如同即将奔赴战场的战士,身影在初升朝阳的勾勒下,显得格外夺目。没有多余的言语,只有郭红亮一句简短的“出发”,便毅然踏上了前往芸康社区的路——那里,是他们今日守护安康的战场。
此时,全国多地正被蚊媒传染病的阴影笼罩。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病毒,如同潜伏的“刺客”,借着蚊虫这不起眼的“帮凶”,在人群中悄然蔓延。广东、广西等地的疫情通报里,新增病例的数字一次次跳动,像细密的针扎在人们心头,也让防控的弦越绷越紧。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嗡嗡作响的蚊虫成了最危险的传播者,每一次掠过耳畔,都像是在为健康敲响警钟,提醒着人们潜藏的威胁。
抵达芸康社区,郭红亮迅速召集队员简单分工,杨洁和李娟主动请缨负责绿化带和儿童游乐区的消杀——那里枝叶茂密,又是孩子常去的地方,消杀更需细致。正午的太阳像个巨大的火球,炙烤着大地,近40℃的高温仿佛一层无形的热浪,裹得人喘不过气。而他们,都要穿上密不透风的全密封防护服,背上足足30斤重的消杀设备,在烈日下穿梭。郭红亮走在最前面,不时回头叮嘱队员;杨洁和李娟也毫不示弱,背着设备钻进齐腰深的绿化带,防护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可她们的脚步始终稳健,互相提醒着“这边落叶堆得多喷点”“滑梯缝隙别忘了”。
垃圾亭边,郭红亮带头对着异味弥漫的角落细致喷洒;绿化带里,杨洁踮起脚,将药雾精准喷向枝叶深处,额角的汗顺着面罩滑落,她却顾不上擦,只专注于手中的喷药杆;李娟则蹲在儿童游乐区,对着滑梯、秋千的缝隙反复喷洒,哪怕闷热得让她忍不住大口喘气,也坚持把每个角落都覆盖到。排水沟的阴沟里、污水井窖的黑暗中,郭红亮率先弯腰排查,队员们跟着推进,杨洁和李娟也紧随其后,丝毫没有因为是女队员而退缩,在阴暗潮湿的角落仔细喷洒药剂,确保不留蚊虫孳生的“死角”。
两万平方米的社区土地,在烈日下被晒得滚烫,却也清晰地记录着他们的每一步坚守。汗水顺着郭红亮的脸颊滑落,在防护面罩上凝结成水珠;杨洁的防护服后背已印出大片盐渍,那是汗水蒸发后留下的痕迹;李娟摘下防护手套时,手上的勒痕清晰可见,却只是甩了甩胳膊继续前行。郭红亮沙哑着嗓子鼓劲:“再加把劲,咱们多走一步,居民就少一分风险。”杨洁和李娟相视一笑,眼里虽有疲惫,却满是坚定,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宁可自己汗流浃背,也要把蚊虫彻底消杀,绝不能让它们有肆虐的机会。”
这些默默无名的“灭蚊卫士”,以郭红亮为榜样,杨洁和李娟更是用行动证明了“巾帼不让须眉”,他们把名字藏在防护面罩之后,把疲惫掩在厚重的防护服里。他们用专业的操作、不畏酷暑的坚守和一身的汗水,在社区里为居民撑起了一片看不见的“安康防线”。正是这道防线,将病毒传播的风险牢牢阻挡在外,让居民们能在午后的树荫下安心纳凉,让孩子们能在傍晚的社区里尽情奔跑,让整个社区重新回归往日的宁静与祥和。而他们,在完成消杀任务后,脱下被汗水浸透的防护服,每个人的脸上都印着勒痕,杨洁捋了捋被汗水打湿的头发,李娟揉了揉酸痛的肩膀,带着一身疲惫和满身的药味悄然离开,只留下一个安全的环境,等待着下一次“出征”的号角。
【作者简介】
李安民,70岁,大专文化,共产党员,陕西韩城人,系退役军人、退休警察,韩城秦东救援中心、退役军人志愿者服务队、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队员,韩城职工摄影协会会员,全国壹基金安全家园志愿者,全国警察和老兵马拉松俱乐部会员,从事写作、宣传、运动、手机摄影、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婚姻牵线等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