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叶聚森
陈宝明
叶聚森,1962年生,江苏宜兴人,1983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今江苏师范),1989年从连云港调至宜兴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工作,担任副主任一职,现任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称得上是推动宜兴梁祝文化传承与展示的幕后“军师”。
初识叶主任,是他陪同市政协领导来张公洞景区考察。初步印象,叶主任话语不多,但感觉得到他在倾听导游讲解,很认真的样子,时不时问上几句。之后,未曾谋面。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再之后,笔者由于长期在张公、善卷两洞景区工作,经常要寻觅历史史料依据,撰写一些景区新闻报道,开始与叶主任接触就多了起来。叶主任为人热情好客亲切、舒心,给人一种特别亲热的感觉。且对张公洞、善卷洞了如指掌,头头是道。特别对景区历史典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来往后才知道,因他自幼喜爱读书,既有才华又有智慧,尤其对文史和地方史有着浓厚的兴趣,由此积累了深厚的史学知识和写作功底,常被宜兴文化圈内尊称为“教授”。可以看出,叶主任身上有一股子热劲儿,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发光发热。无疑是一位宜兴历史文化的强者,他挚爱着宜兴的历史文化,保持着一种不断求索的精神。
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是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履行政协职能的一种特殊形式。笔者以为,要做好文史工作,需要具备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文史资料”是“亲历、亲闻、亲见”的历史第一手资料,有血有肉、鲜活精彩,是为撰写党史、国史、方志服务的,还可以匡正历史文献的错误,是由“口碑史学”“口述史学”发展成为独立的史学门类的新学科,属于史学范畴,且蕴含着统一战线的社会主义文化特色。因此,文史工作者,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其中文化素质和文学功底十分重要。如果不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谈何胜任文史工作?再就是文史工作者要尽可能多的掌握一些“史学”“史识”等知识,从而顺利而准确地驾驭文史工作。叶主任当之无愧具备了……在文史资料工作中,他自觉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力求如实编撰历史,从不随意夸大和粉饰,充分表现了他胸怀坦荡、谦虚谨慎、不图名利的精神品质。这种一丝不苟、事事对历史负责的实事求是精神,得到领导的信任和文化人的钦佩,几十年的职业生涯就是他的真实写照。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叶主任在宜兴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文化名人。记忆中,1992年,宜兴市政府、市政协、市风景园林管理处在古时“荆溪十景”和当代“新十景”的基础上,评选出“宜兴最佳十景”。此举为第四届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献上了一份厚礼。由省政协、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撰的《宜兴十景观止》,张公福地、善卷灵迹列入其中。其中《善卷灵迹》一文就是叶主任亲自撰写的大作。文中“舍舟出洞,穿过‘壑厅’,迎面四角亭内竖立李蠙所书‘碧鲜庵’大碑,映入眼帘。碑亭侧后,‘晋祝英台琴剑之冢’墓碑犹存,面对‘蝶亭’依岩而立。步入‘祝英台读书处’,这是一座一步一景的仿古建筑群碧鲜园,朱阙画栋,璀璨玲珑。”又“自碧鲜园西行,可拾级登上国山,观赏省级文物‘国山碑’,一称‘囤碑’,又称‘董碑’。碑号称‘江南第一碑’,高八尺,围一丈,形如鼓,石色绀碧。”用原善卷洞管理处主任汤家骏生前品评:“叶聚森主任撰写的《善卷灵迹》很好,他将‘国山碑’‘梁祝’国家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纳入其中,把善卷灵迹描绘得淋漓尽致,如诗如画,可谓妙笔天成。(注释:“国山碑”200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实,叶主任早就对宜兴梁祝文化有过研究。
2002年,成立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时叶主任担任副秘书长。在二十多年中,他甘于寂寞,默默奉献。每次研究会开展活动,他都能踊跃参加,献计献策。2003年,在全国梁祝传说发源地争夺的关键时期,他在市政协领导下,提高站位,不辱使命,发挥自身具备的知识、专业、能力、资源等特长和优势,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抽丝剥茧,对宜兴梁祝文化的起源、遗存、流变、传承、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等等都进行了探索阐释。在征集到翔实珍贵资料的基础上,编辑中始终坚持横分纵述、越境不书、详古略今、执简驭繁、论点集中等原则,以资料为依据,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经他和编辑们2年的清苦努力。先后编辑了《宜兴梁祝文化-史料与传说》《宜兴梁祝文化-论文集》2书计60万字。套用印度近代著名作家、诗人——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话:“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这2书可谓宜兴梁祝文化研究的开山之作,点面并重、古今并蓄,具有图文并茂美感,体现了时代性、真实性,专业性、可读性、学术性。既有分量又有质量,颇具收藏价值。该书作为宜兴梁祝文献史料和研究的新成果,为奠定梁祝“宜兴说”的学术佐证提供了有力依据。同时,书籍的及时出版,很快平息了全国“梁祝”之争的白热化,使宜兴获得了国家邮政总局梁祝邮票首发式发行权,玉成了天下梁祝是一家的共识。从此,拉开了中国梁祝共同推进申遗的序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叶主任三十余年如一日,始终怀敬畏之心,挑肩头之担,尽份内之责,把汗水、智慧、感情和创意融入到自己挚爱的文史事业之中,从德、才、学、识、情几个方面不断锤炼自己,躬耕不辍,规矩做人,以实感人。2021年,笔者拙作《漫话阳羡》一书,邀请他担任主审,他没有推脱、没有勉强,更没有抱怨等言辞和语气,甘心乐意地接受了。且在编审中认真负责,克服眼疾,以谨慎的工作态度、细心的工作习惯,精心“煮”字,找准文章立意,号准文章脉搏,对文字语言、史料记载、标点符号等进行了严谨的梳理与整合,勘正史误,斧正润色,使《漫话阳羡》得以顺利出版,真是让笔者庆幸之极,欣喜若狂。
近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精神》中说:“文化是传统的、生命的,有个性,像有一个种,在其内里则必然附带有一番精神。”其精神就是民族精神。宜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风景秀丽、文脉厚重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梁祝传说”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彰显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因此,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在市政府和文化旅游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注重从丰富的“梁祝”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掘出优秀传统文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和“用”起来,与旅游深度融合起来。这既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梁祝传说”的意义所在,也是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条件。2022年他退休后,不懈怠,不浮躁,立足担当作为,助力推进“梁祝文化进校园进少年宫”活动,并且踊跃挑起《梁祝传说——宜兴市未成年人传统文化课外读物》编辑工作的重任,仍按照“征集为主、抢救优先、充分利用、服务社会”的要求,多方式、多角度、宽领域地广泛征集各类文史资料,从谋篇布局,到编纂出版等都精心考虑、一丝不苟,始终心怀做好梁祝文化传承与展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发挥文史资料工作的独特作用,深耕文史沃土,挖掘传承宜兴梁祝文化,彰显文史资料强大力量,为助推梁祝文化的挖掘传承、展示繁荣竭尽绵薄之力。在笔者眼里,他是一头默默耕耘、任劳任怨的老黄牛,犹如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生动诠释了叶主任以俯首的态度,在无私奉献中感受责任、领悟崇高、体验光荣的境界。
叶主任自从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成立伊始,就与梁祝文化钟情不断,形影不离。为深入挖掘梳理梁祝文史,他一直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地工作。幕后经常与前辈缪亚奇、韩其楼、蒋尧民等探讨梁祝文化,与同仁路晓农、史国兴、陈健、杨晓方、丁国峰等商榷文旅融合,做人谦逊,做事谨慎。经过走访调研,查阅史料,笔耕不辍,为佐证宜兴梁祝文化史实,写文章、编书籍,呕心沥血用文字镌刻历史。同时,他又善于凝聚各方力量,多次促成相关政协委员撰写“梁祝”调研报告、提案和社情民意,运用文史知识积极参政议政,为“梁祝”传承和展示呼与鼓,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终使宜兴梁祝文化这一宝贵精神财富获得社会一致认可,大大增加了宜兴的梁祝文史分量。可以说,叶主任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发挥发了有目共睹的作用,确实是位宜兴研究梁祝文化的幕后“军师”,为新时期宜兴梁祝文史资料工作做出了贡献。
一颗平常心,一腔赤子情。叶主任虽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笔者常常会从他身上得到启发和教益,令笔者赓续研学梁祝文化,越发豪情满怀。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书籍。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