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阳山曾是兖州境内唯一的山体,东西双峰海拔75米和72.5米,在鲁西南平原上形如元宝 。作为古九州之一的地理标志,它不仅是《兖州府志》记载的夏商祭祀圣地,更留存着邾国故城遗址、洪福寺等文化遗迹 。然而,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嵫山水泥厂的大规模开采将山体掏空,东峰完全消失,西峰仅剩十余米残迹,曾经的“滋山八景”化为深坑。2016年启动的矿山复绿项目虽获批825万元资金 ,但因技术局限和资金缺口,修复效果未达预期,山体仍裸露在外。
近年来,国内矿山修复技术取得显著进展。例如,无锡阳山通过削坡降坡、挂网覆土等技术,将废弃矿区变为桃博园 ;广西柳州楼梯山采用V型板槽和喷淋系统,在70°陡坡实现植被覆盖。这些经验为滋阳山提供了参考。2022年,兖州区启动滋阳山废弃石灰岩矿区复绿提升项目,由专业公司采用客土喷播技术,在裸露坡面铺设12厘米种植土并播撒乡土植物种子。尽管工期仅30天,但结合后续养护,已初步形成草本植物群落。
政策层面,颜店镇2023年提出打造“滋阳山绿色生态片区”,计划整合8.5万亩苗木产业和红爱苹果观光园,探索“生态修复+现代农业”模式 。2025年启动的颜店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更将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结合,计划投入2.6亿元用于废弃矿区治理 。这些举措为滋阳山的重生提供了制度保障。
滋阳山的文化基因是其重生的灵魂。作为大汶口文化遗址,这里出土的商代青铜器“羊”字爵印证了早期文明的繁荣。若能将修复后的山体与邾国故城、洪福寺遗址串联,打造“鲁西南文化探秘走廊”,有望成为文旅新IP。参考江西望仙谷“生态修复+民俗体验”模式 ,可在滋阳山建设非遗工坊、农耕博物馆,还原“张果老踏山”等传说,让文化成为生态修复的催化剂。
产业转型方面,颜店镇已规划建设滋阳山国际农业文化产业园,计划引入葡萄深加工、智慧果业等项目,形成“种植-加工-旅游”产业链 。太阳纸业等企业在颜店新城的布局,也为生态修复提供了产业协同的可能,例如利用工业固废进行山体填充,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当前,滋阳山修复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山体结构稳定性不足,需采用锚杆加固等工程措施;二是生态系统重建周期长,需建立5-10年的长效养护机制;三是资金缺口较大,需探索“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参与”的PPP模式。参考会昌县EPC总承包经验 ,可将修复工程与周边土地开发权捆绑,吸引企业投资。
展望未来,若能将滋阳山修复纳入济宁市“两带三区”生态格局,与洸府河生态带、泗河水利风景区联动 ,这座消失的孤山有望实现“三重重生”:生态上恢复植被覆盖,文化上重塑精神图腾,经济上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正如无锡阳山用十年时间将采石场变为桃博园 ,滋阳山的重生不仅是山体的复绿,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
站在颜店镇的残山之上,脚下的探洞虽仍在诉说过往的伤痛,但远处正在施工的中水湿地和苗木基地,已勾勒出一幅生态与人文共生的新图景。当技术、政策与文化形成合力,这座消失的山终将以更富生命力的姿态,重新矗立在兖州大地上。
(清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