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头衔"变了味
文/权太民(江苏南京)
现在走在大街上,随便遇到个人都可能顶着个吓人的头衔。理发店小哥成了"高级发型设计师",卖化妆品的自称"美丽顾问",刚开张的小公司里人人都是"总监""经理"。写了几篇短文便称为“作家”……这些闪闪发光的称号,乍一听挺唬人,仔细一想却让人觉得好笑——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这么在乎这些虚名了?
以前听到"会长""专家"这样的称呼,人们都会肃然起敬。可现在呢?随便一个微信群主都敢叫"联盟会长",参加个培训班出来就成"行业专家"了。头衔就像钞票,印得越多越不值钱。某微商自称"亚太区总裁",其实团队就三个人;某网红号称"国际时尚顾问",其实连国门都没出过。这些夸张的称号,除了满足虚荣心,还能有什么用?
古人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现在的社会却反过来了——"虚名之下,其实空空"。头衔本该是能力和成就的证明,现在却成了遮羞布,掩盖的是真才实学的缺失。
说到底,还是因为这个社会太看重面子了。老板觉得给员工安个好听的头衔,显得公司高大上;员工也觉得有个响亮的名号,出门在外有面子。可问题是,这些花里胡哨的称呼真能带来尊重吗?
举个例子:你去理发,一个自称"国际造型总监"的发型师剪出来的发型,可能还不如巷子口干了二十年的老师傅。你去听讲座,台上自称"著名经济学家"的人,可能连一本像样的书都没写过。头衔再大,本事不行,终究是自欺欺人。
其实,真正值得尊敬的人,根本不需要靠头衔撑场面。袁隆平一辈子就喜欢别人叫他"农民科学家",因为他觉得种好水稻比什么称号都重要。钟南山抗击非典、新冠时,大家尊敬他是因为他的医术和担当,而不是因为他名片上印了多少头衔。
在日本,手艺精湛的寿司师傅就叫"板前",瑞士的顶级钟表匠人也不过自称"制表师"。可这些简单的称呼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的钻研和坚持。真正的专业,不需要靠夸张的名号来装点。
我们不是反对头衔,而是反对名不副实。如果你是真正的专家,当然可以大大方方地被称为专家;如果你确实创立了一个有影响力的协会,当会长也理所应当。但问题是,现在太多人把心思都花在包装头衔上,而不是提升真本事。
社会应该回归一种简单的价值观:你是什么人,就说什么话;有什么本事,就用什么称呼。剃头匠就好好剃头,不用非叫"发型设计师";销售员就认真卖货,不必自称"客户体验官"。把该做的事做好,该有的尊重自然会有。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的是“实至名归”,而不是“虚张声势”。与其绞尽脑汁给自己安个唬人的“头衔”,不如踏踏实实长点真本事。毕竟,头衔再响亮,也撑不起空空的里子;本事够硬,哪怕只是个简单的称呼,照样受人尊敬。
别让“头銜”变了味!
2025.8.12于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