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脉灯塔》
文/张璀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1989年正月初九,晨光微熹。一位中年女士骑着自行车行驶在解放路上。街道空旷,行人寥寥。突然,前方一辆摩托车掉下一个黄色帆布包,驾车的小伙子疾驰而去,浑然不觉地奔驰远方。
女士下车拾起包,仔细查看包内物品,希望能找到失主的线索。包里装着几本《人民公安》杂志、一沓现金和办公用品发票,还有两件陌生的物件:一个带天线的长方体和一个带手柄的黑色圆柱体——这些物品没有任何中文标识,显得格外神秘。
凭借敏锐的直觉,她从杂志和特殊物品判断,失主很可能是公安人员。在那个通讯不便的年代,只有单位才有电话。她立即赶往丈夫的公司,用座机联系公安局。果然,对方正在焦急地寻找失物。
前来认领的公安股长清点物品:一千七百多元现金(相当于当时普通人三年的收入),以及边防警察的专用器械。公司同事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也有人打趣道:"白捡的,要是悄悄收起来,都能盖三间大瓦房了。"
这位女士就是我的母亲,那年她41岁。
回家后,母亲把我们几个孩子叫到跟前讲述了事情经过,温和地问11岁的哥哥:"妈妈这样做对吗?你怎么看别人的议论?"哥哥挺起笔直的小腰板,正襟回答:"捡到东西要归还失主,这是必须的,更何况这些物品这么重要。"他极其严肃和认真。
妈妈笑了,她将我们揽在怀中,算是奖赏。
姐姐告诉我,这叫"拾金不昧"。8岁的我,在母亲温和的笑容里,仿佛一下子长大了许多。“拾金不昧”像一粒种子,在我幼小的心田里生根发芽。
我们几个为妈妈做好事鼓掌,感觉她是个归来的王。
这件往事母亲从未主动提起,却深深镌刻在我们心中,在血液里涓涓流淌。
时光荏苒,转眼多年过去,我们都已成家立业。哥哥的儿子小宇都上幼儿园了,小小年纪的侄子就展现出与生俱来的美好品格。
小区门口有家小超市,一次小宇买东西,回家发现收银员多找了5元钱,他毫不犹豫地跑回去归还。这个四、五岁的小男孩满头大汗、小手紧紧攥着五元钱,踮着脚尖递钱的模样,让超市阿姨们感动不已。从此,小宇成了小超市里最受欢迎的小顾客。
阿姨们亲切地叫他"小不点",每次他去逛超市,"小不点来啦"的招呼声总是格外热情。 他的信誉极好,有时钱不够,阿姨们都愿意赊给他。
孩子一时成了小超市的明星人物,家人全然不知。 直到一次爷孙同去购物,才从收银员口中得知事情的原委。因为小宇的诚信,连爷爷也倍受礼遇。
小宇在成长的道路上这样的小故事不胜枚举,经常得到老师的赞赏。记得初中班主任徐老师对母亲说过:"您孙子的品德足以受用终身,比试卷的满分更珍贵"。
每当听到这样的称赞,母亲眼中总会漾起欣慰的波纹。
年近八旬的母亲退休后热心公益, 什么小区下雨淹了,下水道堵了,燃气安装了等等,在需要人的地方,总有她的身影。她乐此不疲,被邻居们亲切地称为"小区管家"。
她还常常撰写小文章,记录平凡人的善举,发表在都市头条上,用文字传递正能量。 她从不空谈大道理,只是默默地做着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
我母亲是个崇尚传统文化和美德的人,我们这个普通家庭里的血脉里,始终亮着一盏明灯。这盏灯照亮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行,无限延伸,很远很远。
作者简介:张璀,女,南京人,南京长风国际货代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南京保利紫荆公馆业主,是个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