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者之歌
——读《七律·长征》有感
文/丁明生
1935年10月初,毛泽东主席率领红军长征抵达甘肃省通渭,在城东一所学校召开干部会议。会上,毛主席阐释了长征的伟大意义,激情朗诵了《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关于长征的意义,毛主席曾精辟概括: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而《七律·长征》这首诗,正是他为红军英雄精神谱写的壮丽颂歌。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以磅礴气势开篇。面对“远征难”的千重考验,红军“不怕”二字掷地有声,这正是敢于挑战一切艰难的英雄气概!“万水千山”将征途的壮阔与艰险具象化,而“等闲”二字举重若轻,尽显红军征服困难、超越自我的豪迈气概。这两句在全诗中起总括作用,犹如画家挥毫先勾勒出整体轮廓,为后续的细致描绘奠定基调。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以“五岭”“乌蒙山”象征长征路上的“千山”。“逶迤”状写山岭连绵之态,“磅礴”形容山势雄伟之姿。从音韵来看,前者叠韵悠扬,后者双声铿锵,颇具声韵之美。更妙的是“腾细浪”“走泥丸”的对比:前者将绵延群山喻为轻翻的细浪,极言其“小”;后者将磅礴乌蒙视作脚下滚动的泥丸,极言其“轻”。这种反差强烈的意象,如同奔涌的江河突然转势,激荡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令人为之惊叹!对于有登山经验的人而言,登顶后回望群山,正会生出“一览众山小”的感慨。诗人以“腾、走”两个动词化静为动,让静止的山岭有了生命与动感,恰如司空图所言“生气远出”,尽显中国诗画追求的深远意境。这两句诗,更彰显了精神力量的伟大——在英雄的红军面前,再险峻的高山也不过是脚下尘埃。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转而书写对“万水”的征服。其精妙之处全在“暖”与“寒”二字:“暖”含红军巧渡金沙江的从容喜悦,“寒”藏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两字相反相成,将征战中的复杂情感尽现笔端,相得益彰。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落笔于翻越岷山的胜利喜悦。正如诗人在自注中所言:“过了岷山,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全诗以“喜开颜”收束,既写眼前之景,更抒心中豪情,意味深长。纵观全诗,字里行间恰似铺展开一幅红军万里长征的壮丽行军图,尽显革命英雄主义的磅礴气象。
王国维曾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七律·长征》作为一首雄浑的抒情诗,不仅展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更寄托了诗人独特的人格追求与革命情怀,实现了“境阔言长”的文学艺术效果,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赞歌。
作者简介:丁明生,山东平阴人,退休
教师。本人喜爱文学写作,曾任《济南
教育》通讯员。先后在县以上报刊发表
文章六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