鄠邑乡愁农耕文化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甘亭街道吕公寨村(村文化广场西30米)。为中国诗联之乡、农民画之乡、围棋之乡、鼓舞之乡西安市鄠邑区农耕文化之乡村展馆。该馆是全面展示农耕文化历史及实物的主题珍藏馆,该馆现有2000余件珍贵农耕时代生产、生活文物。再现了从神农时代到现代农业的历史文化脉络。
2016年10月,鄠邑乡愁农耕文化博物馆开始筹办。多年来馆长李党红、副馆长李景宁等人从本区已拆迁的草堂、大王、庞光、秦镇、玉蝉、天桥、涝峪、牛东等村以及长安、周至、未央区,灞桥区等地通过捡拾、购买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捐赠,集农耕时代印记之大成。留住乡愁缕缕。博物馆是一个储存历史记忆,见证历史物件的场所。创建该馆的宗旨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农耕文明,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从而对劳动人民有敬畏之情,对劳动成果有珍惜之心。目前农村人口大量在城市定居,很多农业生产被机械化取代,比如耕种、收获、米面加工等。而且许多孩子已经不知道农业生产过程,更不知道农具模样。通过将农村生产生活用品收集展示,让人们在记忆中找到已经消失的乡愁,传承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积极作用。让这些实物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发掘每件农耕用具背后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农耕文化和农耕文明。记住乡情,热爱自己的家乡。
目前,该馆收藏的最早藏品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汉代长安城未央宫的地下排水陶管,以及明清的一些实物。种类分为:
耕种类:犁、耙、锄头、播种机、糟子、耖、钉耙、棉花钩、喷雾器等。
收割类:连枷、掠子、扇车、尖杈、镰刀、拣拿、麦钩、谷杈、箩柜等。
婚丧类:嫁阁、梳妆台、匣子、盒子、圆镜儿、首饰盒、阴票版等。
运输类:独轮车、土车、鸭娃儿车、山地推车、马车轮、背笼撑、牛轭头、马拥脖等。
木工类:墨斗、奔子、凿子、曲尺、手工钻等。
纺织类:织布机、纺线车、线累、鞋楦、袜楦、托、圣子、鞋墩、拨吊、拐子等。
生活用品类五花八门:八仙桌,太师椅、掌柜、秤、瓦盆、陶罐、摆钟、挂钟、风箱、烟锅、童布鞋、饭票、水果糖纸、马灯、汽灯、打胡基模子、轳辘、升子、斗等。
一件件实物,一件件农具,洋溢着传统农耕文化的浓厚气息,仿佛诉说着古老农耕生活场景与悠久农耕文化的根脉,唤起人们记忆,她不仅是一个载有文化的容器,更是有灵魂和旺盛生命力的场域!
该馆建成后,全面免费向社会开放,几年来接待省内外游客一万余人。先后有山西、甘肃、海南、北京等地朋友慕名而来及陕西省作协副主席、陕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西安市楹联学会副会长、兴平市楹联家协会主席等领导前来参观调研。有县内外许多村子写村志前来拍摄农具实物,县内数所小学师生前来参观学习。博物馆全面免费开放后,让参观者接受农耕历史文化熏陶,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旨在传承农耕文化,弘扬传统美德,教育启迪子孙后代,推进乡村文明,为鄠邑新区发展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打下坚实基础!
现在面临困难及急需解决的问题:
展馆还要继续收藏;物件需要影像资料;需要人员讲解;一些物件需要维修保养;等等问题急需解决,个人经济能力有限。展馆面积太小,许多物件不能实际操作或展示(还有部分堆在库房)。如区有关部门能资金扶持,或能整体规划,才能将博物馆社会效益发挥到最好!
发展初步设想:
如果能让参观者实际操作,让参观者真切感受体验,可以突出博物馆的优势。设计多个单独空间,一个空间一个主题。各个主题空间具有不同的特征,好的主题设计,可以让参观者融入展览所营造的氛围中,不仅仅是浏览式观看,不是被动式接受展览信息,而是通过实际操作产生情感共鸣。真正让参观者接受劳动教育,感受劳动者的艰苦,感受古人的智慧,感受劳动人民的艰辛!从而受到农耕文化熏陶和心灵的触动。
党中央提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让我们一起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发力!(草稿)
鄠邑乡愁农耕文化博物馆(暂名)
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