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缘分如同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于我而言,与南岸区作协的相遇,便是这样一段珍贵而又充满诗意的缘分。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80 年代中期,我尚在川黔线綦江工务段从事党委宣传工作。彼时,綦江县文化馆举办的文学创作培训班,如同一场及时雨,滋润了我心中那颗对文学渴望的种子。在那里,我有幸聆听了《中外企业报》副刊部主任杨金帮的文学讲座。金帮主席宛如文学世界的引路人,他那连载于《福州晚报》《金陵晚报》的 18 万字长篇“架空式”武侠小说《大侠不三不四》,更是如同一把火炬,瞬间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文学创作热情。
从那时起,在撰写新闻作品的间隙,我开始尝试着创作游记、散文、杂文以及微型小说等各类文学作品。那些散发着油墨香的报纸,如《綦江报》《西南铁道报》《重庆农村报》《现代工人报》《宜宾日报》《自贡日报》《警钟长鸣报》《四川工人日报》,成了我文学梦想启航的港湾,它们承载着我的一篇篇作品,见证着我在文学道路上蹒跚学步的历程。
上世纪90 年代初,铁路运输正处于“负重爬坡,一票难求”的艰难时期,我也因工作调动,从綦江来到铁路分局路风办。在这里,社会接触面的拓宽,让我结识了众多来自新闻、文学、教育、卫生界的朋友。而金帮主席,时任工商大学教授并担任《南山风》主编,每次来渝中区办事,总会顺路到路风办坐坐,他带来的那一本本刊有我文学作品的《南山风》期刊,如同冬日里的暖阳,给予我无尽的温暖与鼓励。自 1993 年第 1 期《南山风》杂志刊载我那篇 2200 字的纪实文学《列车在困挠中前进》起,到 2019 年 9 月我正式加入南岸区作协,《南山风》杂志一直陪伴着我的文学成长之路,先后刊用了我的散文《苗寨风情》《父亲》《家的变迁》《铜锣花谷一日游》《“铜元之光” 璀璨之星》,微型小说《破碎的玉镯》《阿牛清风斗腐败》《摘牌》《渡口卖鱼人》,快板词《欢快的云满庭》等 10 多篇文学作品。
2005 年“3.18”,全国铁路重大改革,56 个分局全部撤销,我从分局下到涪陵工务段筹备开通渝怀线,直至退休。回首这 44 年的铁路生涯,从川黔线的养路工,到党委宣传干事、路风监察、劳资科长、车间书记,再到党办主任,每一步都留下了我辛勤耕耘的足迹。这不仅是我人生阅历的积累,更是新闻与文学、公文与论文写作成果的沉淀,也正是这些积累,成就了国铁集团任命的高级政工师的我。
2016 年退休后,我并未停下手中的笔,文学早已融入我的生命,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休闲之余,我喜欢用镜头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用自媒体平台创作发布文学作品,让夕阳生活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那天,手机铃声突然响起,那熟悉的声音传来:“家林呀,你退休了,报名参加南岸区作协吧,参加作协活动,可以认识许多作家文友,无论对夕阳生活,还是对文学创作都有很大帮助。”电话那头正是金帮主席,我既兴奋又自豪,毫不犹豫地欣然答应:“我参加!谢谢主席关心!多年不见,仍想到我。”很快,我便接到杨主席微信传来的《申请表》,2019 年 9 月,我终于正式成为南岸区作协会员。同年 3 月,我还受单位盛情邀请,返聘为涪陵工务段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在关爱青工成长成才的路上,继续发挥余热。
加入南岸区作协后的这 6 年间,作协于我而言,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组织,它更像一个温暖的家。在这里,作协先后为作家会员们成立了作协旗下的黄桷文学社和《黄桷小屋》文创公众平台、南山诗歌社和《南山诗社》文创公众平台,纪实文学创委会、散文创委会、小说创委会,以及《南岸文学》文创公众平台。不仅如此,作协还与南山街道黄桷垭社区、双龙村、放牛村、南坪街道携手旺公司、南湖社区、龙门浩街道建立了文创基地和社区文学社。这些平台和基地的建立,犹如一座座文学的桥梁,为作家会员们提供了广阔的文创采风空间,以及作品发布的舞台。
在每年一度的区作协年会上,那是一场文学的盛宴。我有幸见识了一大批知名作家和原市作协老领导,市主媒副刊总编,区作协德高望重的班子成员,还有那些写作高手们。吴丹副主席的长篇小说《人是活的》,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让我领略到小说创作的魅力;胡雁冰的长篇小说《挺进者陈然》,生动地再现了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使我感受到文学作品承载历史的力量;林克于副主席的纪实文学作品,真实而又震撼,让我明白文学对现实的记录与反思;赵心放的历史题材作品,仿佛带领我穿越时空,领略历史的风云变幻;潘云国的南山乡土题材作品,仿若一幅南山的活地图,把南山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展现得淋漓尽致。还有许多中青年作家文友在群里分享的佳作,每一篇都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给予我深深的启迪和熏陶。再有《黄桷小屋》公众平台主编邹世平,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春燕,总是默默无闻地为作家会员做嫁衣,6进病房,即使卧床,带上笔记本电脑,也要每周五定时编发《黄桷小屋》,自2016年6月创刊以来,9年间发布《黄桷小屋》476期,编发作家会员文学作品3387篇。他说,“还得感谢背后默默支持我的贤内助阮静雯老师,她不仅是幼教老师,电脑高手,还是《黄桷小屋》创办人之一,我实在动不了了,都是爱妻接替我完成。”这些作协界的老前辈,知名作家,文创高手,为南岸区作协发展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作家文友,让我在文学的海洋中不断汲取养分,茁壮成长。

区作协、黄桷文学社、纪实文学创委会、文创沙龙开展的各种文创活动,我都积极参与其中,竭尽全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运用“文学 + 新闻”的独特手法,发挥“短平快”优势,用镜头记录实况,现场跟踪采访,当天形成文学动态纪实作品,迅速在《今日头条》《美篇》《都市头条》《顶端新闻》《黄桷小屋》平台发布。每一次创作,都是我对生活的感悟,对文学热爱的表达。
作协是我家,30 年岁月峥嵘,南岸区作协会员已由成立时的 几十人发展壮大到今天的 150 人。作家文友们在这个大家庭里,如同一群勤劳的蜜蜂,辛勤耕耘,创作出一大批精品佳作,在各个层次的比赛中获得奖励,为作协增添了无数的光彩。
作协是我家,我同作协共成长。虽然入协时间不长,但在作协开展的各种采风活动中,我如同置身于文学的百花园,受到作家文友们的熏陶。在这短短的 6 年间,我笔耕不辍,先后创作发布了歌颂大美重庆、南山乡村、城镇建设、民营经济、旅游风光、铁路题材、青工成长成才的 800 多篇近100万字的诗歌,散文,随笔,杂文,微型、短、中篇小说,纪实文学,游记等作品,在《重庆晨报》“黄葛树”副刊、《重庆晚报》“夜雨”副刊、上游新闻网“夜雨”栏目、《今日头条》《都市头条》《美篇》《顶端新闻》《黄桷小屋》《作家驿站》《西岳文化》平台发布,其中,短篇小说《祖曾四代的铁路情缘》还荣获 2024 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 周年全国铁路文学创作技能大赛优秀奖,在黄桷文学社历年开展的多起文学征文比赛中,1篇微型小说6篇纪实散文,分别荣获二、三等奖。在这夕阳之年的文学路上,我也算是小有成就。 南岸区作协,你是我心灵的港湾,让我在文学的海洋里找到了归属感;你是我文学的摇篮,孕育着我的文学梦想,让它不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与你同行,在夕阳之年的文学路上,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