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孟国泰先生《三标课堂》中“设置目标、达成目标、反馈目标”的三阶段结构,与我校“出彩教育”理念相融合并应用于课堂教学,恰似为课堂注入两股清泉:既有精准的航向指引,又有生长的自由空间。我愈发深刻地体会到,好的语文教学,应是“规矩”与“灵动”的共生,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文字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出彩”时刻。
一、以“目标”锚定方向,让“出彩”有根基
“三标课堂”中的“目标”,为我的语文教学划定了清晰的成长坐标系。例如,在识字教学中,我们不再满足于“会读会写”的表层目标,而是结合“出彩教育”对“个性发展”的追求,将目标细化为“能通过联想记忆法识记生字”“能为生字创编小故事”“能用生字组词并融入生活场景”。目标的分层设计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找到发力点,为“人人出彩”打下扎实的知识根基。
二、以“标准”规范过程,让“出彩”有路径
“标准”是教学过程的刻度,更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扶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将“读懂课文”的标准拆解为“能圈出关键句”“能概括段落大意”“能结合生活谈感受”。面对《小蝌蚪找妈妈》这样的课文,有的学生擅长用思维导图梳理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有的喜欢分角色朗读对话,有的则能联系实际说出“观察小动物要耐心”——标准不是“标准答案”,而是“达成路径”,它让每个孩子都能按自己的节奏走向“出彩”。
三、以“反馈”见证成长,让“出彩”可触摸
“反馈”是学习成果的具象化,而“出彩教育”则让这一成果充满个性色彩。在习作教学中,我们不再强求“写出优美句子”,而是设定“能表达真实想法”“能用上3个新学的词语”“能给文章画一幅插画”等不同标准。一个内向的孩子用简单的文字记录了“帮妈妈浇花”的小事,却在文末画了一朵歪歪扭扭的花,旁边写着“妈妈笑了”;一个爱说的孩子写下了“和小狗赛跑”的故事,虽然有错别字,却用了“风一样快”“气喘吁吁”等词——这些都是“反馈”,更是每个孩子独一无二的“出彩”证明。
在语文课堂中,“三标”是骨架,让教学不跑偏;“出彩教育”是血肉,让课堂有温度。当孩子们知道“要学什么”“怎么学”“能收获什么”,更知道“自己的想法很重要”“不一样也很好”时,文字便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他们表达自我、绽放光芒的舞台。这或许就是理念融合的意义: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语文的世界里,既学得扎实,又活得出彩。
作者:杜雪迎(德州长河小学教师)
青力点评
杜雪迎的文章巧妙融合“三标课堂”与“出彩教育”理念,以“目标—达成—反馈”为脉络,用识字、阅读、习作教学的实例,展现了语文课堂中“规矩”与“灵动”的平衡。文章结构清晰,论述具体,通过学生的真实表现,生动诠释了“三标”为“出彩”筑基的内涵,凸显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智慧,语言精炼且富有教育温度,为理念融合的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