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笔与史笔交织的寻真者 —— 记刘莹莹的文史探寻之路
在艺术与历史的交汇点上,芜湖籍江苏省美术协会画家刘莹莹以独特的身份,书写着一段别样的寻真之旅。她的画笔曾勾勒出万千色彩,而如今,那双善于捕捉细节的画家之眼,正穿透时光的迷雾,聚焦于厚重的文史长河,尤其对波澜壮阔的民国史,倾注了近乎执着的热情。
对刘莹莹而言,历史不是故纸堆里的冰冷文字,而是有待还原的生动场景。她不满足于教科书上的概述,总在字里行间搜寻被忽略的真实痕迹,于尘封的档案中捕捉历史的蛛丝马迹。这种对 “本来面貌” 的渴求,让她的探寻之路充满了严谨与较真。
近来,她对日军原驻地永平里的探访,更是将这份严谨与缜密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处残垣断壁,都被她用画家特有的观察力细细审视;每一段相关记载,都与实地场景反复比对。她像一位侦探,从砖瓦的磨损程度、建筑的布局特征中,推测当年的历史情境,力求让沉睡的往事在考证中苏醒。
为了还原日军在芜湖驻地接受国军高参训话的历史场景,刘莹莹更是亲自动手制作短视频,配上精心琢磨的配音。镜头里的画面或许朴素,但每一帧都凝结着她对历史细节的推敲 —— 人物的站位、当时的语气、周遭的环境,都基于史料记载反复调整。这种将艺术创作与历史考证相结合的方式,让遥远的历史场景变得可感可触。
“纸上得来终觉浅”,这是刘莹莹始终践行的原则。为了寻找历史的过往,她常常沿着史料记载的路线,亲临实地探访。在古街的石板路上,她想象着当年的人来人往;在废弃的旧址前,她试图捕捉时光留下的印记。这种脚踏实地的探寻,让她对历史的理解愈发深刻。
有人说,刘莹莹真是一块考古学者的好材料。的确,画家的细腻与历史学者的严谨在她身上完美融合,让她在文史领域的探寻独具魅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凭借这份对祖国和故土的热爱与执着,刘莹莹必将在文史领域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新天地,让更多被遗忘的历史细节重新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