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小说)
王良杰
林老师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目光落在面前这篇字迹潦草的作文上。教室里只剩下她和学生小明,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进来,给课桌镀上一层金边。
“小明,你看这里。”她用红笔在作文本上画了个圈,“‘我的妈妈很辛苦,每天都要做很多家务’,这句话太笼统了。你可以写得更具体一些,比如妈妈的手是什么样子的,她做家务时的动作是怎样的。”
小明咬着笔杆,眉头紧锁。林老师注意到他的校服袖口已经磨得发白,心里微微一酸。这个孩子家境不太好,父母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平时忙于生计,很少有时间辅导他学习。
“来,老师教你。”她拉过一把椅子坐下,“写作文要像画工笔画一样,把细节都描绘出来。你想想,妈妈的手是不是很粗糙?是不是有很多茧子?”
小明眼睛一亮,低头在作文本上写起来。林老师看着他认真的侧脸,想起上周家长会上,小明妈妈局促不安的样子。她说自己只有小学文化,帮不上孩子什么忙,希望老师能多费心。
“老师,我写好了!”小明兴奋地举起作文本。
林老师接过一看,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这次作文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但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她看了看表,已经六点多了。
“今天就到这里吧。”她收拾着桌上的书本,“以后每周二、四、五放学后,你都留下来,老师给你补补课。”
小明愣住了:“可是……可是我没有钱……”
“傻孩子,”林老师揉了揉他的头发,“老师不要钱。只要你认真学习,就是给老师最好的回报。”
就这样,林老师开始了每周三次的课后辅导。她发现小明其实很聪明,只是基础太差。她耐心地教他遣词造句,教他如何观察生活、表达内心的感受。渐渐地,小明的作文从原来的不及格,变成了班里的优秀范文。
一个月后的傍晚,林老师正在批改作业,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小明妈妈站在门口,手里提着一个鼓鼓的黑色精装塑料袋。
“林老师,真是太感谢您了。”她局促地搓着手,“小明最近进步特别大,这都是您的功劳。”说着,她把塑料袋放在桌上,“这是我们家的一点心意,您一定要收下。”
林老师打开袋子,里面是两瓶好酒。她立刻明白了什么,连忙把袋子推回去:“小明妈妈,这我不能收。帮助孩子是我的职责,您这样反而让我很为难。”
“可是……”小明妈妈眼圈红了,“您这么辛苦,我们实在过意不去。听说其他老师都收……”
“其他老师是其他老师,”林老师赶忙打断她,“我教书不是为了钱。看着孩子们一天天进步,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小明妈妈还想说什么,林老师已经站起身,把袋子塞回她手里:“您要是真想感谢我,就多陪陪小明,多关心他的学习。家长的陪伴,比什么都重要。”
送走小明妈妈,林老师长舒一口气。她知道学校里确实有老师在偷偷做有偿补课,但她始终认为,教育不该沾染铜臭。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不是把知识当成商品来贩卖。
第二天放学,林老师照常给小明补课。她注意到小明的眼睛红红的,像是哭过。
“怎么了?”她关切地问。
小明低着头,声音哽咽:“妈妈说她很没用,连给老师送礼的钱都拿不出来……她说其他同学的家长都给老师送钱,只有我们家……”
林老师心头一紧。她蹲下身,平视着小明的眼睛:“听着,老师不需要任何礼物。你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就是给老师最好的礼物。明白吗?”
小明点点头,泪珠却止不住地往下掉。林老师轻轻抱住他,感受到孩子瘦小的身体在微微发抖。这一刻,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周末,林老师特意去了小明家。简陋的出租屋内,小明妈妈正在择菜,看到老师来了,慌忙站起来,手足无措。
“林老师,您怎么来了……”
“我来家访。”林老师笑着说,“顺便看看有什么能帮忙的。”
她注意到墙角堆着几个纸箱,里面装满了塑料瓶和废纸。原来小明妈妈白天在工厂上班,晚上还要捡废品补贴家用。
“小明妈妈,”她轻声说,“我知道您很不容易。但是请相信,教育不是用钱来衡量的。小明天资聪颖,只要好好培养,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小明妈妈抹着眼泪:“可是……可是我们连补课费都给不起……”
“我说过了,我不要补课费。”林老师紧紧地握住她的手,“如果您真想感谢我,就让我继续免费辅导小明吧。这是我的选择,也是我的责任。”
从那天起,林老师不仅继续给小明补课,还经常带些学习用品给他。她知道,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坚守师德并不容易。但她始终记得自己选择当老师的初心——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点亮每一个孩子的未来。
渐渐地,学校里的其他老师也开始效仿林老师的做法。有偿补课的风气慢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老师自愿加班,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免费辅导。
多年后,当小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重点大学时,他特意回母校看望林老师。站在熟悉的教室门口,他看见林老师依然在耐心地辅导着学生,夕阳的余晖洒在她的白发上,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边。
那一刻,小明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它不是金钱的交易,而是心灵的碰撞;不是利益的交换,而是爱的传递。而林老师,用她的行动诠释了教师这个职业最纯粹的意义。
(本文首发于2025年8月18日《济南日报·新济阳》第4版)

作者简介
王良杰,济南市济阳区新市镇人,济阳区澄波湖学校初中部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第三十届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近百篇散文散见于《当代小说》《语文报》《联合日报》《山东教育》《山东工人报》《德州日报》《天天读写》、中国作家网、山东学习强国、都市头条、今日头条、闪电新闻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