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湖石油工业遗址位于茫崖市冷湖镇,镇周边现存老基地(冷湖镇西北面约10公里处)、4号(冷湖镇)和5号(冷湖镇东南面约15公里处)石油遗址,为1992年之前原青海石油管理局搬迁敦煌市、一线前移花土沟镇,整体拆迁后形成的废墟,是反映新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史的历史见证。
冷湖油田为“柴达木石油精神”的发源地,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青藏高原重要的产油、供油基地。当时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冷湖油田年生产原油近30万吨,约占全国总量的12%,成为继玉门、新疆、四川之后的全国第四大油田之一,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边防巩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石油工业的东迁西移,冷湖石油工业基地成为了一片废墟,当伫立在冷湖石油遗址这片废都时,昔日繁华落幕后的大片残垣,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巨大冲击,更能够感受到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大批技术人员、复转军人和有志青年投身到冷湖的开发建设中、在生命禁区上用青春和汗水演绎的奋斗与辉煌。这片曾经激情燃烧的土地上随着石油遗址留下了几万名石油职工的青春与梦想,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记忆遗产、档案遗产,无声的诉说着过去的辉煌,默默的提醒后人勿忘创业的艰辛!
如今,“冷湖石油工业遗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文化寻旅、自驾观光,品着冷风沙碛望着暗夜星空,缅怀和畅想“油”和“游”的光阴故事。
2019年4月12日,冷湖石油工业遗址列入中国工业遗产(第二批)保护名录。
茫崖市人民政府
【石油情怀·冷湖1】七律·观冷湖遗址怀石油先辈一一致敬青海石油人的峥嵘岁月与永恒精神(组诗4首)
当风沙蚀尽七十年光阴,冷湖废墟的每一道断痕仍在讲述惊心动魄的史诗。这里曾喷涌新中国12%的原油——篝火熔断祁连寒冰,钻塔刺破柴达木长夜,十万人以骨为钉、以血为焊,在生命禁区夯下共和国的能源脊梁。
而今礼堂倾圮如卧碑,斑驳墙垣凝固着青春血性;锈蚀的管阀间,砂砾滚动着往昔沸腾的钻机轰鸣。这片被命名为“工业遗产”的荒原,实则是用热血浇铸的露天纪念馆:残存的标牌是未冷却的誓言,剥蚀的柱基是楔入大地的精神坐标。
当暗夜星河垂落废墟,我们听见的不仅是穿越时空的油龙长啸,更是对当代人的灵魂叩问——当繁华退场,唯有信仰能在荒沙中长出永恒的春天。重走冷湖者,皆在断壁与繁星间,接过了那支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注】全文以“油魂”为脊,废墟为骨,最终落点在精神传承——当游客抚摸锈迹斑斑的采油树时,指尖触及的实则是新中国工业长征中最滚烫的血脉。
【说明】此按语可作为遗址碑文、旅游手册导言或纪录片开场文案,在200字内完成历史钩沉、场景复活、价值定调与精神召唤的四重使命。
(平起首押,中华通韵)
作者:张富贵
2025.8.14
寒沙莽莽刻峥峰,卌载新亡铁骨横。
井架摩云撕暗夜,篝炎卷地沸荒城。
断墙犹嵌当年志,乱砾沙埋钻塔声。
残壁风蚀魂未散,冷湖月是旧时明。
(注释)
1,首联:以“寒沙刻峥嵘”喻历史烙印,“铁骨”双关石油设备与先驱脊梁。
2,颔联:
① “井架摩云”:再现钻井高峰时擎天之势
②“篝火卷地”:描摹万人会战夜不熄火的壮景。
3,颈联:
① “断垣嵌志”:残墙斑驳字迹铭刻初心。
② “砾埋钻声”:风吹砾石如当年钻机回声。
4,尾联:风蚀的残存标牌与永存的石油魂形成对比,冷湖明月见证永恒精神。
(词林正韵)
作者:张富贵
2025.8.14
火龙千炬破玄冥。雪刀狞,漠风腥铆焊如雷,月窟起油城。
谁把青春交地脉?颅作磬,骨为钉!
残阳如血沥空庭。锈缠楹,砾吞旌。
断壁嶙峋,犹刻旧芳名。忽有沙鸣云裂处:钻塔啸,是魂醒!
(注释)
1,上阕写创业:
① “火龙千炬”:油田夜战灯火通明。
② “雪刀漠风”:极写环境残酷 。
③“颅作磬,骨为钉”:以身铸业的悲壮誓言。
2,下阕写今貌:
①“锈缠楹,砾吞旌”:厂房锈蚀战旗湮没。
② “犹刻旧姓名”:废墟中不朽的姓名墙。
3,结尾:沙暴声中幻听钻机轰鸣,喻英魂永存。
【注】创作思路:
1,时空张力:通过“当年钻塔声”与今日“砾吞旌”的意象碰撞,强化历史沧桑。
2,工业意象:铆焊、铁骨、地脉等词汇构建石油工业美学体系。
3,精神图腾:将“蚀”与“未蚀”、“沙埋”与“魂醒”对照,凸显物质可灭精神永存。
4,通感手法:“沙鸣云裂处”将视觉听觉交融,唤醒沉睡的创业记忆 。
5,两首作品皆以“物证人非”为表,“精神永存”为核,荒凉废墟中始终跃动着不灭的油魂。
(仄起首押,新韵)
作者:张富贵
2025.8.14
墟落似青铜,风沙蚀柱铭。
当年繁茂处,砾走似魂惊。
篝火曾娱乐,标牌去旧形。
忽闻油塔啸,原是暮云崩。
(注)
①首联“青铜”喻锈蚀设备如史册,“蚀柱铭”双关物理侵蚀与精神铭刻。
②颔联“砾走魂惊”:砂砾滚动声恍若当年井喷轰鸣
③尾联“暮云崩”:将云层开裂幻听为钻机重启,喻精神不灭。
作者:张富贵
2025.8.14
君不见昆仑雪崩倾玉河,黑金喷薄洗星河!
十万旌旗卷沙碛,篝火熔断九冬寒。
焊花星雨不夜城,钻塔如林刺天青。
地底油龙昂首啸,冷湖一跃冠寰瀛!
君不见三十年光风转烛,繁华散作沙鸣镞。
食堂灶冷鼠窜梁,礼堂梁倾月窥牍。
残墙斑驳口号红,犹沸青春血与虹。
最是断碑斜阳里,锈钉半截嵌苍穹。
今我踏砾如叩史,指触沧桑泪兼耻*。
昔年热汗渗盐碱,今朝银河坠遗址*。
废墟尽处风怒号,恍见魂旗猎猎飘。
暗夜穹庐星如钻,尽是英灵炯目烧!
(注)
1,耻:取“耻忘”之意,呼应史料“勿忘创业艰辛”
2,银河坠遗址:暗指冷湖现代天文观测基地与石油遗址共存的奇观
3,魂旗猎猎:将风沙声幻化为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
【创作依据】
1,工业意象深化:
①“锈钉嵌苍穹”对应:
②“几万名职工青春梦想”
③“焊花星雨”再现会战盛景,“礼堂梁倾”直击拆迁废墟。
2,时空折叠手法:
①钻塔刺天青(昔) 断碑斜阳(今)
②篝火熔冰(昔)→ 冷灶鼠窜(今)
3,遗产价值转译:
①将“工业遗产”转化为“银河坠遗址”的科幻感
②用“星如钻”联结石油魂与冷湖现代天文产业。
4,歌行体优势:
①以“君不见”领起史诗感,长短句交替模拟钻机节奏。
②末段“踏砾叩史”实现从凭吊到精神传承的升华 。
③五律和歌行体两首诗,结合遗址史料,熔铸冷湖油田的辉煌记忆与沧桑变迁:诗皆暗扣简介核心:断壁是凝固的青春,砂砾是散落的功勋。当游客“品着冷风沙碛”时,风中的铁锈味正是永不消散的油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