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磨盘有声(预计剩余3章完结)
十年后的清明节,已成为著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的王思源带着女儿王念回到牛家洼老宅。十一岁的小姑娘第一次见到翻修一新的祖宅,兴奋地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最后停在那两个至今仍清晰可辨的圆形痕迹前。
"爸爸,这就是太爷爷和太姥爷放石磨的地方吗?"她蹲下身,小手轻轻抚过地面。
"是的。"王思源从包里取出一个古朴的木盒,"而且今天,我们要把一件特别的东西放回去。"
木盒里是一块核桃大小的石头,表面布满了纳米级的刻痕。王念好奇地凑近,发现石头上竟然刻着整部《石磨家史》的微缩版,还有全球三百万用户上传的"放下"故事,全都储存在这肉眼看不见的纹路里。
"这是用太爷爷那盘石磨的分子材料3D打印的,"王思源解释道,"相当于石磨的'儿子'。"
父女俩小心翼翼地将小石头埋入其中一个圆形痕迹中。突然,王念指着老槐树惊叫起来:"爸爸,看!"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些光点竟然隐约组成了几个大字:"磨盘有声"。
王思源愣在原地。这绝非人为,只是光线巧合的魔法。但就在这一刻,他佩戴的智能眼镜突然收到通知——"磨盘故事"APP自动更新了,新增的"声音地图"功能正显示着来自全球各地用户的实时留言。无数个关于"放下"的故事正以不同语言、不同声调,汇成一首奇妙的交响乐。
王念已经掏出自己的儿童手表,扫描了埋石处隐藏的二维码。一个全息投影立刻浮现——年轻的王守仁骑着摩托车的影像,正对着她微笑。
"太爷爷!"小姑娘惊喜地叫道,伸手去碰,却只触到一缕光线。
微风拂过,老槐树的叶子沙沙作响,与智能设备里传出的声音混在一起,仿佛跨越时空的对话。王思源突然明白了父亲临终前说的话:"故事自己会说话。"
如今,这盘已经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石磨——原品在博物馆,复制品在高校,"分子儿子"在老宅地下,数字版本在云端——依然在讲述着那个关于放下的故事。只是讲述者不再只是王家的人,而是每一个被这个故事触动过的灵魂。
傍晚,王思源带着女儿上山扫墓。四座坟茔安静地排列着,最新的一座是去年离世的母亲李素芬。王念认真地在每座墓前摆上野花,最后跑到老槐树下,仰头望着茂密的树冠。
"爸爸,太爷爷他们能听到我们的故事吗?"
王思源望向夕阳下的老宅。智能眼镜的增强现实功能正将全球用户的故事投射在院子上空,像一片闪烁的星云。他轻声回答:
"能。只要你记得,他们就听得到。"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