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磨盘永在
重阳节这天,王建国起得格外早。晨雾中的牛家洼静谧安详,老槐树的黄叶上挂着晶莹的露珠。他缓步走到小石磨前,用袖子轻轻拂去夜露,然后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
布包里是那块珍藏多年的棺材木片,已经泛着古铜色的光泽。老人将它郑重地放在石磨中心,又添上父亲留下的铁皮盒子、孙子制作的第一个石磨模型、孩子们写的字条,还有那部装着"磨盘故事"APP的手机。
"爸,您这是..."王浩宇揉着惺忪睡眼走过来,突然明白了什么,声音哽住了。
王建国没有回答,只是继续摆放着这些物件:一张全家福,一本被翻烂的练习簿复印件,一盘录有石磨声音的老式磁带...每件物品都精确地放在石磨的特定位置,仿佛在完成一幅精心设计的地图。
"去把思源叫来。"老人终于开口,声音平静而坚定,"还有,通知博物馆的人。"
当阳光穿透晨雾,院子里已经站满了人。王思源连夜从省城赶回,身上还带着论坛的参会证;博物馆的专家们安静地站在一旁;村民们自发地围成一圈,有人手里还拿着新摘的野菊花。
王建国站在小石磨旁,目光扫过每一张熟悉的面孔。他清了清嗓子,声音虽苍老却格外清晰:
"今天,我要完成一个仪式。"他指向石磨上的物品,"这些都是石磨故事的见证。现在,它们该回到石磨里去了。"
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老人拿出一把特制的钻头,在小石磨侧面开始钻孔。这不是破坏性的凿刻,而是精确的微型隧道——他将那些珍贵的纪念品一样样放入孔中,再用特制的石粉填补缝隙。最后,当手机也被小心地安置进去时,王思源突然明白了爷爷的用意,泪水夺眶而出。
"爷爷...您这是把记忆封存在石头里了!"
王建国点点头,继续着手中的工作。阳光越来越强,照在他雪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手上。那把钻头曾经属于他的父亲,是当年雕刻磨盘沟槽的工具。如今,它完成了最后的使命——将四代人的故事,永久地封存在这盘小石磨中。
"石头比人长寿。"老人轻声说,重复着父亲当年的话,"但这些..."他轻抚刚填补好的缝隙,"比石头更长久。"
仪式结束后,省博物馆的馆长郑重接过这盘特殊的小石磨:"它将和原石磨一起展出,我们称之为'时空胶囊'。"
王建国没有去送行。他坐在空荡荡的院子里,望着曾经放置大小石磨的两个圆形痕迹。秋风拂过,几片槐树叶飘落,正好覆盖了那些空白。老人闭上眼睛,仿佛听见了石磨转动的声音,父亲哼唱的小调,孙子朗读刻字的清亮嗓音,还有成千上万人在APP上分享的故事...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如同生命本身,永不停息。
夜幕降临,王浩宇发现父亲安详地睡在了藤椅上,再也没有醒来。他的表情平静,嘴角带着微笑,膝上摊开着那本练习簿的复印件,最后一页"磨盘有心"那几个字被手指轻轻摩挲得有些模糊。
葬礼很简单,就按照老人生前的意愿,安葬在山岗上的家族墓地。下葬那天,王思源带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通过最新技术,他们从原石磨的微观结构中,提取出了王守仁当年刻字时留下的DNA样本。
"这意味着,"年轻人含着泪解释,"即使千年后石磨风化消失,我们依然能通过这些数据,重建它的一切细节,包括太爷爷和爷爷的..."
他没有说完,因为一阵突如其来的山风吹过,老槐树的叶子纷纷扬扬地落下,覆盖了新坟,也覆盖了在场每一个人的肩头。那沙沙的声响,像极了石磨转动的韵律,又像是一句跨越时空的回应。
如今,当游客走进省博物馆,会看到一大一小两盘石磨并肩陈列。展牌上写着:"它们承载着一个中国家族关于'放下'的智慧,也珍藏着人类共通的情感密码。"
而在牛家洼的老宅里,院中央的两个圆形痕迹依然清晰。风吹雨打,日晒霜冻,却始终无法抹去那微微凹陷的轮廓。王浩宇常常坐在那里,像父亲当年一样,感受着石头记忆的温度。有时,小思源的孩子——一个总爱问问题的小女孩——会跑过来,缠着他讲太爷爷和石磨的故事。
故事总是这样开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人特别珍爱一口棺材..."然后越讲越长,加入了粮票、摩托车、暴雨、大学、APP...最后结束在:"看,就像磨盘上的沟槽,看似断了,其实连在一起,转啊转啊,永远没有尽头。"
夜深人静时,如果有人路过老宅,或许会听见院子里传来隐约的"吱呀"声,像是石磨在转动。但那只是老槐树的枝叶在风中摇曳,碰触着屋檐下的风铃——那是王思源用石磨碎片做的,每当风吹过,就会发出类似石磨转动的声响,仿佛在讲述着一个永远不会结束的故事。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