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磨盘新生
春分这天,牛家洼迎来了一场特别的仪式。王思源站在院子中央的石磨旁,身旁是来自省文物局的专家团队。经过半年的申请与评估,老石磨被正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这不仅是一件农具,"戴着眼镜的女专家向围观的村民解释,"更是一部活着的家族史诗,承载着中国乡村近百年的精神变迁。"
王建国坐在屋檐下的藤椅上,看着孙子熟练地操作投影仪,将石磨的三维扫描图投射在白色幕布上。那些消失的刻字在蓝光中清晰重现:"1989.5.12"、"放下,才能拿起"...太爷爷的诗句也完整显现,每个字的笔触都纤毫毕现。
"我们将采用最先进的数字技术,"王思源向众人讲解,"建立永久性的全息档案。即使实物最终风化消失,这些刻字和故事也会永远留存。"
投影的光束中,尘埃轻轻舞动。王建国眯起眼睛,恍惚看见父亲的身影站在石磨旁,正对他微笑。那个曾经为了一口棺材与兄弟争执的青年,那个在饥荒年代攥着粮票不放的中年人,那个最终在磨盘上刻下"放下"二字的老人——此刻仿佛都凝聚在这束穿越时空的光里。
仪式结束后,王思源蹲在爷爷膝前:"还有件事...我和同学准备开发一款APP,就叫'磨盘故事'。用户可以上传自己的'放下'经历,就像..."他指向那块青石板。
王建国摸了摸孙子的头。年轻人的短发扎着手心,让他想起多年前抚摸石磨表面的触感——粗糙中带着生命的坚韧。
"你太爷爷要是知道,"老人笑着说,"准会说'这崽子比我有出息'。"
夜深人静,王建国又一次独自来到石磨前。春风带着泥土的气息拂过脸庞,月光将石磨的轮廓镀上一层银边。他缓缓抚过那些几乎被岁月抚平的沟槽,突然发现,在石磨底部最不起眼的位置,有一处新鲜的刻痕——是王思源用现代工具刻下的二维码,旁边还有一行小字:"扫描这里,听磨盘说话"。
老人颤抖着掏出手机,对准二维码。屏幕上立刻跳出一个界面,显示着"磨盘故事"的测试版。他点开音频文件,耳机里立刻传来熟悉的声音——是孙子在朗读太爷爷的诗,接着是父亲练习簿上的句子,然后是自己在不同时期讲述的石磨故事...最后,竟是他从未听过的、儿子王浩宇的录音:
"爸,您常说'放下',可我知道您一直放不下这盘石磨。其实不必放下,因为有些东西,值得我们永远记得..."
夜风渐暖,老槐树的新叶在黑暗中沙沙作响。王建国摘下耳机,将额头轻轻抵在冰凉的磨盘上。八十多年的时光在这一刻静静流淌——从太爷爷的棺材到孙子的APP,从刻在石头上的字到存储在云端的声音,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那份关于生命、关于传承的领悟。
一滴泪水无声地滑落,渗入石磨的沟槽。王建国知道,当明天的太阳升起,这滴泪会蒸发消失,就像那些刻字一样不留痕迹。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消失——不是因为它被刻在石头上,而是因为它活在讲述与倾听之间,在代代相传的记忆里,在每一次"放下"与"拿起"的抉择中。
月光西斜,将石磨的影子拉得很长,一直延伸到堂屋门口。那里,王思源正轻轻关上门,留给爷爷与石磨独处的空间。年轻人的身影在窗后停留片刻,然后悄然离去,如同一个关于传承的承诺,安静而坚定。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