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磨盘回家
校庆展览结束后的初冬,王建国接到孙子的电话:"爷爷,校方想永久收藏石磨...但我坚持要把它送回来。"电话那头,年轻人的声音坚定而温和,"它该回家了。"
挂掉电话,王建国披上棉袄走到院子里。石磨离去的这半年,院中央的圆形痕迹已被积雪覆盖,洁白平整,像个等待被书写的空白页。老槐树的枯枝在寒风中轻颤,抖落几粒雪沫。
三天后,一辆卡车缓缓驶入牛家洼。王思源跳下车,指挥工人小心翼翼地将石磨搬回原位。令王建国惊讶的是,石磨旁边还多了一块青石板,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小字。
"这是..."王建国戴上老花镜,凑近细看。
"同学们给石磨写的信。"王思源解释道,"每个人都在石磨边坐过,写下了自己的'放下'故事。"
阳光穿透云层,照在青石板上。那些字迹各不相同,却同样真挚:"放下考研失利的痛苦"、"放下对完美身材的执念"、"放下对已故外婆的愧疚"...王建国的手指轻轻抚过这些陌生的文字,仿佛触摸到了无数年轻心灵的跳动。
"我们还做了这个。"王思源从背包里取出一个精致的木盒,打开后,里面是一排缩小版的石磨模型,每个只有巴掌大,却精细地复刻了原品的每一条沟槽。"3D打印的,同学们可以带回家,把自己的故事刻上去。"
王建国拿起一个小石磨,在掌心轻轻摩挲。冰冷的触感与记忆中的大石磨如此相似,却又多了几分属于新时代的光滑与精确。他忽然明白,孙子带回的不只是一盘石磨,还有它在远方孕育的新故事。
当晚,全家围坐在堂屋里。王思源兴奋地讲述着石磨在大学引起的轰动:"建筑系的教授说,这盘石磨是'活着的文物',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年代,更在于那些不断被续写的故事..."
王建国静静听着,目光不时瞟向窗外的院子。月光下,归来的石磨静静伫立,身旁的青石板像一位忠实的听众,记录着来自远方的声音。老槐树的影子轻轻覆盖着它们,如同一个慈祥的长者,守护着这个关于传承的奇迹。
夜深人静时,王建国独自来到石磨前。初冬的寒气渗入骨髓,他却感到一种奇异的温暖。手掌贴在冰冷的石面上,那些被无数人抚摸过的沟槽似乎有了温度。他想起父亲临终前靠在磨盘上的样子,想起自己半生与这盘石磨的纠缠,想起它离家远行又满载而归的旅程...
"爸,"王浩宇不知何时站在身后,手里拿着两杯热茶,"思源说,明天有电视台要来采访。"
王建国接过茶杯,热气氤氲中,他看见儿子鬓角的白发,恍然惊觉时光流逝。"采访什么?"他轻声问。
"石磨的故事。四代人的'放下'哲学。"王浩宇笑了笑,"您得好好准备,故事很长。"
王建国望向石磨,月光下它沉默如初,却又仿佛蕴藏着说不尽的话语。是啊,故事很长,要从一口棺材说起,要说到粮票和摩托车,要讲到暴雨中模糊的刻字,要提及大学校园里的青石板...但此刻,他只想静静地站在这里,感受石磨归来的踏实与圆满。
"不用准备。"老人最终说道,声音轻得像落在石磨上的雪花,"故事自己会说话。"
第二天清晨,阳光格外明媚。王建国早早起床,看见小思源已经坐在石磨边,正在往那个木盒里添加新的小石磨模型。少年专注的侧脸在晨光中显得格外生动,恍如当年第一次发现磨盘上刻字的小男孩。
电视台的车驶入院落,王建国整了整衣领,缓步走向石磨。记者是个年轻姑娘,她好奇地抚摸着青石板上的文字:"这些故事都是真的吗?"
王建国没有立即回答。他看向石磨,看向孙子,看向院外那棵经历过无数风雨的老槐树。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替他说出那个答案:
"真的。就像这盘石磨一样真实。"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