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磨盘无相
石磨受损后,民宿的游客不减反增。人们专程来看这盘历经沧桑的老磨,抚摸那些被雨水冲刷得更加圆润的沟槽。王建国发现,当刻字变得模糊,反而有更多人在石磨前驻足沉思,讲述自己的理解。
清明节这天,一位特殊的客人到访——位满头银发的老者,拄着拐杖在石磨前站了整整一个小时。王建国上前询问,老者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一张泛黄的照片:年轻的王守仁站在一辆"幸福250"摩托车旁,身后是县城的百货大楼。
"我是你父亲的朋友,"老者声音沙哑,"当年他骑摩托帮我运货,救了我全家的急。"
原来那年饥荒,老者还是个孩子,父亲病重,是王守仁用粮票换了药,又骑摩托连夜送到三十里外的山村。这段往事,王建国从未听父亲提起过。
"你父亲说,'东西要用在刀刃上',"老者抚摸着石磨,"那些粮票,他攒了三年啊..."
王建国眼眶发热。他想起父亲临终前那个深秋,坐在磨盘上平静的样子。原来父亲早就放下了那些执念,只是他未曾察觉。
送走老者,王建国翻出父亲留下的铁皮盒子。在练习簿最后一页,他发现了一行之前忽略的小字:"帮老赵家送药,摩托半路没油,推了十里地。值。"
简简单单三个字——"值",却让王建国泪流满面。原来父亲那些刻在石磨上的"放下",不是凭空得来的顿悟,而是一次次选择后的领悟。
当晚家庭会议上,王建国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建议:"我想把石磨从玻璃罩里拿出来。"
"可是..."王浩宇担忧地看着父亲,"没有保护,风化会更快..."
"让它回归本来面目吧。"王建国平静地说,"就像你爷爷说的,'东西要用在刀刃上'。石磨的'刀刃'不是被保护,而是被使用。"
第二天,全家人一起动手拆除了玻璃罩。小思源兴奋地围着重获自由的石磨转圈,小手摸着那些被几代人抚摸得发亮的沟槽。王建国舀来一瓢新麦,轻轻倒在磨盘上。时隔三十年,石磨再次转动起来,发出沉闷的"吱呀"声,麦粒顺着沟槽慢慢变成细腻的面粉。
"太爷爷的诗还在吗?"小思源仰着脸问。
王建国抱起孙子,让他摸摸石磨侧面:"字看不清楚了,但诗在你心里,对不对?"
孩子点点头,奶声奶气地背诵起来:"磨盘转啊转..."
阳光下,新磨的面粉像雪花般飘落,覆盖了石磨表面的每一道伤痕。王建国突然明白,父亲留下的最宝贵遗产,从来不是刻在石头上的字,而是活在人心里的智慧。就像这盘石磨,即使所有刻字都消失不见,它依然是那个讲述着放下与传承的见证者。
傍晚时分,村里几个老人听说石磨重新启用,特意带着自家麦子来排队。王建国教小思源怎么转动磨盘,孩子兴奋的笑声和老人们怀念的叹息交织在一起。王浩宇架起摄像机,记录下这珍贵的画面;林小雨则用石磨磨出的新面,现场教游客做传统面点。
夜幕降临,最后一位磨完面的老人临走前,摸着石磨感慨道:"老伙计,又活过来了。"
王建国独自坐在磨盘边。月光如水,洗净了石磨表面的面粉,那些模糊的刻痕在银辉中若隐若现。他轻轻抚过石面,触到的不仅是冰凉的石头,还有父亲粗糙的手掌,太爷爷执着的目光,儿子温热的掌心,孙子柔软的小手...四代人的温度,在这沉默的石头上交汇。
老槐树的影子在月光下摇曳,沙沙的树叶声如同低语。王建国想起那位老者说的话,想起父亲练习簿上那个"值"字,想起石磨上消失的刻字和心中铭记的故事。放下与拿起,失去与得到,保护与释放,原来都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夜风渐凉,王建国却没有起身的意思。他靠在石磨上,就像父亲当年那样,感受着石头传来的、穿越时光的温暖。小思源揉着眼睛从屋里出来,钻进爷爷怀里。一老一小依偎在石磨旁,静静地听着老槐树的沙沙声,和石磨无声的诉说。
在这个寻常又不寻常的春夜,牛家洼的老宅里,一盘没有刻字的石磨,正在讲述着最动人的故事——关于放下的智慧如何在不执著于形式时,才真正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