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磨盘有声
小思源三岁生日那天,民宿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石磨故事会"。王建国抱着孙子坐在玻璃罩旁,面前围坐着十几个城里来的孩子。阳光透过水面,在石磨上投下粼粼波光,那些深浅不一的沟槽仿佛在呼吸。
"很久很久以前,"王建国轻声讲道,"有个叫王守仁的人,他特别珍爱一口棺材..."
小思源突然挣脱爷爷的怀抱,跑到玻璃罩前,小手贴在冰凉的表面上:"太爷爷!"
王建国愣住了。顺着孙子的目光看去,阳光正巧照在石磨侧面那首诗上,"给守仁儿"三个字在水中微微晃动,显得格外清晰。其他孩子也好奇地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太爷爷在哪里?""是石头里的老爷爷吗?"
就在这时,一阵风吹过院子,老槐树的枝叶沙沙作响。小思源仰起头,眼睛亮晶晶的:"听!太爷爷说话啦!"
孩子们安静下来,真的竖起耳朵听。风穿过石磨周围的玻璃罩,发出轻微的嗡鸣,配合着槐树叶的沙沙声,竟像一首古老的歌谣。王建国突然想起父亲生前最爱哼的那首小调,旋律出奇地相似。
故事会结束后,林小雨兴奋地拉着王建国:"爸!我有个想法——我们可以用现代技术,让石磨'说话'!"
原来她在大学里认识做声音艺术的朋友,可以通过特殊设备捕捉石磨在不同风力下的震动频率,再谱写成音乐。王建国看着儿媳闪闪发亮的眼睛,想起了父亲练习簿上那句"磨盘有耳",不由得点了点头。
一个月后,民宿的院子里多了个奇特的装置——一套精致的声音收集器环绕着石磨,将风声、水波与石磨共振的声响转化为空灵的音乐。游客们可以戴上耳机,聆听这盘百年石磨的"心声"。更奇妙的是,当小思源靠近石磨说话时,装置会捕捉孩子的声波,转换成特别的音符加入旋律中,仿佛跨越时空的对话。
开业当天,王建国戴上耳机,熟悉的旋律立刻涌入耳中——是父亲常哼的那首小调!他的眼眶瞬间湿润了。小思源蹦蹦跳跳地跑到石磨前,奶声奶气地说:"太爷爷,我今天学会写字啦!"耳机里立刻响起一串清脆的音符,如同欢快的回应。
那天晚上,王建国独自坐在石磨旁。初夏的夜空繁星点点,耳机里的旋律轻柔流淌。他轻轻抚摸着玻璃罩,想起父亲临终前那个深秋,靠在磨盘上的样子。当时他以为父亲只是在晒太阳,现在才明白,父亲是在倾听——倾听石磨里的风声,倾听时光深处的回响。
"爸,"他轻声说,"我听见了。"
一阵微风吹过,老槐树的叶子轻轻摇曳,耳机里的旋律随之变化,如同一声悠长的叹息,又像欣慰的笑。王建国闭上眼,感受着这奇妙的连接——通过一盘石磨,四代人的生命被编织成同一首歌。放下与铭记,在此刻达成了完美的和谐。
夜深了,王建国摘下耳机,发现小思源不知何时站在身旁,小手也贴在玻璃上。
"爷爷,"孩子仰起脸,天真地问,"太爷爷在石头上写诗的时候,知道我们会听见吗?"
王建国抱起孙子,望向星光下的石磨。水面倒映着银河,那些刻字在夜色中若隐若现。
"他知道。"王建国轻声回答,"就像我们现在说的话,以后的孩子们也会听见。"
小思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打了个哈欠,靠在爷爷肩头睡着了。夜风轻拂,石磨的歌声融入无边的星空。老槐树的影子温柔地覆盖着这一老一小,也覆盖着那盘沉默却又"有声"的石磨。在这生生不息的传承中,每一个放下,都是另一种形式的拥抱;每一次诉说,都是跨越时光的聆听。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