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磨盘有耳
春分这天,老王家添了新丁。王浩宇给儿子取名王思源,取自"饮水思源"。小家伙满月那天,民宿特意举办了一场"石磨宴"——用老石磨磨出的新麦面,做成各式面点招待宾客。
王建国抱着孙子站在玻璃罩外,指着里面的石磨说:"看,这是咱们老王家四代人的宝贝。"小思源睁着乌溜溜的眼睛,小手拍打着玻璃,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仿佛在跟石磨打招呼。
宾客散去后,王建国独自坐在磨盘边。春日的阳光透过玻璃罩,在水面上投下摇曳的光斑。他突然发现,水面反射的光正好照在石磨侧面那首诗的位置,将原本模糊的字迹映得格外清晰。
"奇怪..."他凑近细看,"以前怎么没注意到这个角度。"
正当他出神时,手机响了。是一个陌生号码,接通后传来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请问是王守仁先生的儿子吗?我是县档案馆的老赵..."
原来县里要编撰地方志,偶然听说了石磨的故事,特意来征集资料。挂掉电话,王建国望着石磨出神。父亲去世二十多年了,居然还有人记得"王守仁"这个名字,记得他那些关于放下的故事。
第二天,档案馆的人来了,带着专业设备给石磨拍照、拓印刻字。老赵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学究,戴着厚镜片的眼镜,看到石磨侧面那首诗时激动得手直抖:"这...这是民国时期的民间诗啊!太珍贵了!"
王建国从箱底取出那块棺材木片,老赵更是如获至宝:"这上面的桐油工艺,是典型的民国初期做法..."他推了推眼镜,突然问,"您父亲王守仁先生,是不是上过私塾?"
"只念过两年。"王建国回忆道,"后来战乱就辍学了。"
"难怪!"老赵指着石磨上的刻字,"您看这'放'字的写法,是民国时期私塾教的笔顺。还有这首诗的格律,明显受过传统教育..."
王建国愣住了。他忽然想起父亲坐在磨盘上教他认字的样子,那双粗糙的大手握着铅笔,在纸上工工整整地写下"天地人"。那时他只道是寻常,现在才明白,那是父亲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太爷爷留下的那点文化根脉。
送走档案馆的人,王建国翻出父亲留下的遗物——一个铁皮盒子里装着几本发黄的练习簿。他从未仔细翻看过,此刻一页页翻开,才发现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有抄写的《三字经》,有记账的数字,还有...一首首小诗。在最后一页,歪歪扭扭地写着:
"磨盘有耳 听得见风声雨声 磨盘有心 记得住人来人往 我把故事刻在石头上 等后来人 慢慢听"
泪水模糊了视线。王建国终于明白,父亲那些刻在石磨上的字,从来不只是给家人看的。他早就知道,这些关于放下的领悟,会穿越时光,被更多人听见。
傍晚,王浩宇抱着小思源回来,看见父亲坐在暮色中的石磨旁,手里捧着什么出神。
"爸,看什么呢?"
王建国抬起头,将铁皮盒子递给儿子:"你爷爷留下的。我想...是时候交给思源了。"
王浩宇翻开练习簿,眼睛渐渐亮起来:"这些诗...可以做成民宿的文创产品啊!印在明信片上,或者..."
"你决定吧。"王建国轻声说,目光落在石磨上。最后一缕夕阳正照在"磨盘有心"那几个字上,仿佛父亲在对他微笑。
夜深了,月光如水般泻在院子里。石磨在玻璃罩中静静伫立,水面倒映着满天星斗。王建国躺在床上,听见隔壁传来儿子哄孙子睡觉的轻柔歌声,还有林小雨翻动练习簿的沙沙声。老槐树的影子透过窗户,在墙上摇曳,像一个慈祥的老者,守护着这个关于传承的故事。
他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常说的一句话:"石头比人长寿。"现在他懂了,父亲刻在石磨上的那些字,那些关于放下的智慧,会比他们所有人都活得更久。就像太爷爷的诗,沉默地在水下等待了八十年,终究还是被时光温柔地托出水面,让后来人看见。
窗外,春风拂过老槐树的新叶,沙沙声如同低语。石磨在月光下沉默如初,却仿佛有了生命,有了呼吸,有了倾听的耳朵和诉说的心。它记得每一个故事,也等待着新的故事被书写。在这生生不息的轮回中,放下与传承,本就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