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磨盘说话
民宿开业那天,牛家洼热闹得像过年。王建国穿着崭新的藏蓝色中山装,站在改造后的老宅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院中央,那盘石磨被安置在一个浅浅的水池中央,四周环绕着透明玻璃。水下灯光将石磨的沟槽映照得纤毫毕现,那些深浅不一的刻痕在水波中仿佛活了过来。
"爸,快来看!"王浩宇从人群中挤过来,手里举着手机,"我们上热搜了!"
王建国凑近一看,屏幕上是一张石磨的特写照片,配文:"百年石磨诉说三代人的放下哲学"。点赞数已经超过十万。他摇摇头,不太明白什么是热搜,但看到儿子兴奋的样子,也跟着笑了起来。
"王叔叔!"林小雨带着一群游客走过来,"这些都是专程来看石磨的,您能给大家讲讲上面的故事吗?"
王建国看着围拢过来的人群,手心突然冒汗。他这辈子还没当着这么多人说过话。目光不自觉地寻找那盘石磨,它静静地立在水中央,被灯光温柔地包裹着,像一个沉默的见证者。
"这磨盘..."他开口,声音有些发颤,"是我父亲留下的..."
故事从舌尖流淌而出,比他想象的更加顺畅。他讲起爷爷的棺材,讲起饥荒年代的粮票,讲起那辆"幸福250"摩托车,讲起千里之外的电话里孙子的哭声...人群安静下来,有人开始拍照,有人悄悄抹眼泪。王建国看见石磨上那些被灯光照亮的刻字,仿佛看见父亲就坐在那里,对他微微点头。
"...所以这上面的'放下,不是失去,是腾出手来拥抱',就是我父亲最后明白的道理。"他结束讲述时,掌声响起来,惊飞了老槐树上的麻雀。
傍晚时分,游客渐渐散去。王建国独自走到石磨前。水面平静如镜,倒映着暮色中的云彩。他伸手触碰玻璃,凉意顺着指尖传来。
"爸,您看到了吗?"他轻声说,"您的话,现在有这么多人在听。"
一阵风吹过,水面泛起涟漪,石磨的倒影轻轻晃动,仿佛在回应。王建国突然明白了,父亲当年刻下的那些字,从来不只是给家人看的。那些关于放下的领悟,本就该像磨盘里的粮食一样,被碾碎、流动、滋养更多的人。
"爷爷!"一个小女孩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这个石头为什么有这么多道道啊?"
王建国转身,看见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正指着石磨发问。她的母亲站在一旁,歉意地笑了笑:"不好意思,孩子好奇心重..."
"没关系。"王建国蹲下身,平视着小女孩,"这些道道啊,就像人生的路,有深有浅,有弯有直..."
小女孩睁大眼睛听着,突然指着磨盘中心:"那里有字!"
"对,那是我父亲刻的。"王建国声音温柔,"你要记住,有时候放下一些东西,才能得到更多。"
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她的母亲却红了眼眶:"谢谢您,这话对我很有启发。"
月光升起来了,水池里的灯光自动亮起。石磨在夜色中散发着柔和的光晕,那些沟槽和刻字像被施了魔法般清晰可见。王建国站在院门口,看着三三两两的游客在石磨前驻足、拍照、沉思。他想,父亲要是看到这一幕,大概会坐在磨盘边上,抽着烟,露出那种意味深长的笑容吧。
王浩宇走过来,手里拿着民宿的登记簿:"爸,今晚住满了,还有十几个预约等下周的。"
王建国拍拍儿子的肩:"你爷爷说得对,放下不是失去。"
"是腾出手来拥抱。"王浩宇接上下半句,父子俩相视一笑。
夜风轻拂,老槐树的影子在月光下摇曳,轻轻覆盖着院中央发光的石磨,也覆盖着这座讲述着放下与拥抱的老宅。石磨沉默如初,却通过那些被灯光照亮的沟槽和刻字,向每一个愿意倾听的人,诉说着生命的智慧。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