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为笔,写就逆袭答卷
作者:张忠信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笑;你对它哭,它就哭。”这句朴实的话语,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一路走来的每一段征程。从高考落榜后的迷茫青年,到田间辛勤劳作的务农者,再到乡村讲台坚守六载的教书匠,而后毅然闯荡京城投身创业,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摸爬滚打,最终借自媒体浪潮圆了记者梦,更依托专业平台为万千劳动者发声——这条曲折的人生轨迹,藏着我对“奋斗”二字最深刻的注解。
我从不相信“一次成败定终身”。高考落榜如同一盆冷水,猝不及防浇灭了我对未来的憧憬。但面对家庭的重担,我明白自己没有资格沉沦。在田间挥舞锄头的日子里,我学会了像种子一样深深扎根泥土;在乡村讲台坚守的六年,我不仅向孩子们传授知识,更在与乡邻、学子的朝夕相处中,洞悉了人情冷暖与世事变迁。那时的我未曾想到,这些沾满泥土气息和粉笔灰的日子,会成为我未来人生最坚实的基石。当我决心走出乡村时,田间磨砺出的坚韧和讲台上练就的敏锐,悄然赋予了我闯荡陌生世界的勇气。
闯荡京城的日子,处处充满艰辛。但在摸索前行中,我发现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常常存在隔阂,而理顺劳资关系,能让双方都安下心来。于是,我一头扎进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海洋,从劳动法规到薪酬体系,逐字逐句研读,反复在实践中验证。我曾为弄懂一个政策细节在图书馆待到闭馆,也曾为协调一桩劳资纠纷在企业与相关部门间来回奔波。渐渐地,我不仅能为京城的企业和政府单位提供专业方案,还搭建起助力劳资融合的平台。每当看到劳动者拿到应得的报酬,企业管理者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我便真切体会到了“被需要”的幸福。
更令我惊喜的是,自媒体浪潮不仅圆了我年少时的记者梦,更让我找到了深耕民生领域的广阔平台。依托中国民生新闻网、中广中文网、今日头条、都市头条网等网络平台的传播力量,我将处理过的劳资案例写成深度报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政策,更带着这份专业与热忱走向全国各地——在长三角的工厂车间里倾听工人诉求,在珠三角的写字楼里与企业管理者坦诚沟通,在偏远县城的政务大厅里协助协调劳资矛盾。我自修新闻采编相关课程,向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专业媒体人学习新闻摄影和网络媒体采编技术,那些年在田间地头攒下的“烟火气”,在讲台上学到的沟通智慧,在人力资源领域沉淀的专业能力,在媒体专业知识此刻都化作了为民解忧的底气。
我清晰记得,有位在建筑工地上被拖欠半年工资的农民工,握着我的手时掌心的老茧与颤抖;也记得某家小微企业因政策理解偏差陷入用工困境,负责人在问题解决后舒展的眉头。这些年,我和团队跑遍大半个中国,与企业协商、向政府部门反映情况,在法规框架内为受托的个人和单位化解了数不清的“急难愁盼”。原来,人生的每一段经历都不会白费,那些曾在泥泞中留下的脚印,终会连成通往初心的道路。
回首往昔,让我欣慰的并非取得的种种成就,而是从未停止前行的脚步。生活这面镜子,映照出的从不是既定的命运,而是我们面对困境的态度:是选择躺平放弃,还是勇敢爬起继续前行;是将梦想深埋心底,还是怀揣梦想奋力闯荡。答案就藏在那些挑灯夜读的时光里,在奔波于各地维权现场的脚步中,在镜头前讲述民生故事时眼中闪烁的光芒中。
如今看来,这个时代从不会辜负每一个拼搏的人。像我这样从田间走出的普通人,凭借一股不服输的精神,不仅圆了自己的梦,更能借助平台力量为更多人托举起希望。这让我坚信:只要怀揣勇气与担当追逐梦想,梦想就会永远鲜活。每一步脚踏实地的前行,都是通往未来的路标,更是写给生命最动人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