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陕西宝鸡扶风这片浸润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上,每一段尘封的故事,都是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本文作者成振林先生以深情的笔触,追忆了表兄郭彦虎烈士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这位27岁的年轻战士,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怀揣着对民族解放的赤诚,加入地下游击队,活跃在麟游、扶风的群山之间,用汗水与热血守护群众,用生命践行使命。1947年6月,在护送进步青年奔赴延安的途中,郭彦虎于泾沣河畔遭遇敌人伏击,壮烈牺牲。他的故事,是无数为理想信念献身的革命先烈的缩影: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初心,用青春与热血铺 就了通往光明的道路。
78年过去,山河无恙,国泰民安。当我们重读这些红色故事,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更是为了传承那份永不褪色的信仰——正如作者所言,让红色血脉永续流淌,用烈士精神激发复兴力量,正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谨以此文,致敬所有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献出生命的英烈。(396字)
【缅怀先烈】
让红色血脉永续流淌
——怀念我的表兄郭彦虎烈士
作者:成振林/陕西宝鸡
扶风,这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地方,是我们重温峥嵘岁月的理想之地。在这里,每一块砖、每一片叶,都诉说着那段不平凡的岁月。革命战争年代,无数仁人志士、英雄儿女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行动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生命之歌。我们不仅要走进这些历史的角落,更要深入挖掘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红色故事。这里我要给大家讲述我的表兄郭彦虎烈士的故事。
郭彦虎,扶风县天度镇丰邑村人,1920年5月出生, 1946年5月加入中共扶风地下县委领导的游击队,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总四支队二大队。1947年6月,在奉命护送一批进步青年奔赴陕北革命根据地,途经泾沣河畔时突然遭到敌人伏击,壮烈牺牲,年仅27岁。
1946年国民党发动内战后,中共西府工委派干部到扶风、岐山等县恢复党组织,与郭彦虎同乡的孙宪武作为扶风县工委书记,通过争取冯兴汉等进步人士,成功组建了第一支游击队,成为关中地区早期游击武装力量,活动区域成为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地区的秘密战场。这支队伍活跃在扶风北山地区,开展抗粮、抗丁、抗款斗争,破坏国民党统治,为解放战争提供了一定支持。郭彦虎的家就坐落在扶风乔山脚下的丰邑村,距离北山游击队活动中心很近,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1946年,抗日战争结束不久,老百姓还没有从战争的阴影中走来,国民党就谋划发动内战,再一次让老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郭彦虎对此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时,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陕西省工委在派员恢复各县党组织的同时,决定选派武装工作队进入各地组建游击队,同已恢复的各县工委配合,为粉碎蒋介石即将发动的进攻做准备。当年6月,中共陕西省工委把“荫蔽时期”麟游进入陕甘宁边区的17名麟游籍共产党员组成两支武装工作队,分别派往麟游和乾县开展武装斗争,破坏国民党乡保政权,迎接大反攻。就在这时,26岁的郭彦虎秘密加入了中共扶风地下县委领导的游击队,活跃在火石山和瓦罐领一带。
火石山地处麟游、扶风和岐山三县交界处,南可攻关中平原,北可退马栏根据地,而且山区群众基础好,便于开展工作。当年麟扶岐武工队根据地就在这座山头,从初期的七人发展壮大到百余人,在宝鸡通往陕甘宁边区的要道上铸就了一座“红色堡垒”。郭彦虎的家离这里只有20多里地,天时地利人和,为配合游击队活动提供了不少有利条件。
当年,火石山东半片被扶风魏文德部队占据,西半片居住的大部分是抗战时期从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省沦陷区逃荒来的难民,对武工队不了解,常常躲避不见。当时抢掠钱财的土匪又经常骚扰,群众工作十分难做。郭彦虎他们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白天帮助群众生产,挑水砍柴,打扫院落,晚上挨家挨户串门,熟悉当地情况,宣传共产党的政策,讲解革命道理。而且遇有土匪抢掠,就开枪驱离,保护群众的财产。大家见这支背着枪、穿着老百姓衣服的队伍说话办事都是为了穷人,就主动地送粮送菜,提供情报,还亲切地称他们是“八路军”。
郭彦虎所在的游击队另一个活动地是扶风境内的乔山瓦罐岭。瓦罐岭前有一山岭,名曰子牙岭,相传当年是姜子牙和文太师大战的古战场。瓦罐岭地区是扶风、岐山地下党及其所领导的北山游击队活动的地区,是关中地区向陕北根据地乃至陕甘宁边区运送枪支弹药、药品布匹、医疗器械、粮食物资,掩护首长过路,是输送进步青年到陕北参加革命的重要通道。当时郭彦虎的主要任务就是奉命秘密护送进步青年奔赴革命根据地延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华民族危急关头,“到延安去!”的时代口号响彻云天。千百万革命青年为报效祖国,拯救民族危亡,寻求革命真理,排除千阻万难,从海外、从沦陷区、从大后方,千里迢迢奔赴延安。在当时,“到延安去”曾经是一代青年的心灵呼唤和强烈愿望。他们在黄土高原上留下了无悔的足迹,在革命熔炉中锤炼成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以青春热血谱写了一曲矢志不渝的奋斗赞歌。延安,这个红星照耀的地方,已成为广大爱国青年向往的“圣地”。中国的希望在延安,选择到延安去,就是选择追随中国共产党,坚定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正确方向,拥抱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新天地。郭彦虎的战友们执行护送这批进步青年去革命圣地延安的特殊任务,责任重大而艰巨。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对边区封锁禁运,重兵包围,沿途设立关卡,阻拦、迫害革命青年。从陕西关中通往延安的路上,共设了五道封锁线,仅在第一道封锁线上就筑有6300多个碉堡,致使不少革命青年身陷囹圄,惨遭杀害。但是,马列主义的真理是封锁不住的,信仰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伟大的理想在召唤着千百万有志的男女青年。他们说:“你打断我的骨头还有肉,割了肉还有筋,只要还有一口气,我们就要去延安。”为了掩盖身份,郭彦虎们和奔赴延安的进步青年,借助老百姓的衣物乔装打扮,以确保安全,这些衣物大多一借难还。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的征途,既是一条满载希望的前行之路,也是一段荆棘密布的艰辛旅程,极其考验青年们的革命意志。他们需要突破日军与国民党设置的重重封锁,在长途跋涉中规避严密的盘查与追捕,还要直面饥饿、疾病乃至死亡的威胁。党中央为使革命青年顺利到达延安,依靠各级地下党组织秘密护送,郭彦虎就是负责护送中的一员。
1939年,国民党出于对中国共产党力量不断壮大的担忧,秘密颁布《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在路上分段设卡、盘查行人。从关中到延安的途中,国民党设置多层关卡拦截前往延安的爱国青年,或是把他们监禁残杀,或是强迫他们充当特务,手段极其残忍。困难与险境未曾撼动青年们去延安的决心,反而愈发坚定了他们的信念。他们一批一批地奔赴抗日战争的最前线,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7年6月,郭彦虎奉命执行一项秘密的特殊护送任务,在突破了敌人的一道道重重封锁盘查,途经陕西泾阳县泾沣河畔时,猝不及防,突遭敌人伏击,寡不敌准,壮烈牺牲,献出了年仅27岁的宝贵生命。
如今78年过去了,关中大地,无声诉说着和平的来之不易;泾沣河畔,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过去。岁月将先驱的不朽功勋更深地印刻在国家和人民的历史记忆中,将先烈的伟大精神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无数先烈以对国家和人民的赤胆忠诚,在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中,镕铸中华民族坚如磐石的精神基座。他们的名字或许已被岁月遗忘,但他们的精神却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
郭彦虎们的功绩,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一起重温无数先贤英烈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挺起我们的时代脊梁,以山为灵,以木为魂,以石为碑,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用烈士精神激发复兴力量,让红色血脉永续流淌,续写好新时代的“春天故事”,争取让国旗更鲜红,五星更闪亮,家乡更加富强,伟大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2736字)
共3135字2025年8月18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