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桂飘香处 岐黄润万家
——谢春华:健康文化传播行♥
八月的大余县城金缘健康家园内,章江河畔的千年古榕下,一场关乎生命养护的文化盛宴正在展开。全国著名民间中医、肝病专家谢春华手持自编的《乙肝常识本》,在黄精米酒制作工坊旁,将晦涩的中医典籍化作客家俚语。这位年近古稀的老者,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在汤显祖笔下的"临川四梦"《牡丹亭》发源地,续写着中医药文化传承的新篇章。
悬壶济世路:从乡镇干部到肝病克星
谢春华的咨询台上,摆着一件泛黄的《黄帝内经》手抄本,个中承载着家族几代人的医学积淀。大余县新城镇的乡亲们至今记得,1995年那个梅雨季,时任镇干部的谢春华脱去中山装,背着药篓走进了庾岭山脉的云雾深处。三十载春秋流转,他在《江西中医药》发表的"肝病三焦论治"理论,成为业内传习的经典,而大余县城各处发放的"谢氏肝病调理歌诀",更让深奥的中医智慧化作街头巷尾的养生民谣。
杏雨润城乡:健康文化的立体传播
在乡镇文明实践站的健康课堂上,谢春华端出客家米酒:"这杯中物的代谢密码,正是肝脏养护的活教材。"他从《饮膳正要》中的解酒方,讲到现代医学的肝酶代谢原理,将专业术语化作"三碗不过肝"的趣味口诀。当老年大学教学楼大屏幕上展示其独创的"子午流注护肝操"时,台下数百双手随之舞动,如同章江水面泛起的粼粼波光。这种扎根乡土的创新传播,恰如他在赣州市颐养堂中医院期间研发的"药食同源肝病膳食谱",让养生文化融入百姓的柴米油盐。
漫步县城东的百年老街,会发现有的茶肆备着谢春华监制的"四季护肝茶包"。这些融入本地金边瑞香、赣南脐橙皮的配方,既是对《本草纲目》"就地取药"理念的传承,更是健康文化下沉社区的真实写照。在社区健康服务站的"红木义诊角",谢春华用南康红木打造的中医诊具,正为老街坊们演示脉诊技艺——当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健康需求碰撞,千年古城焕发出新的生机。
薪火耀杏林:文化传承的破界共生
在牡丹亭大剧院举办的"中医美学之夜",谢春华别出心裁地将肝脏养护知识与采茶戏结合。舞台灯影交错间,"肝脏五行对应说"化作生旦净末丑的唱念做打,多媒体技术将肝经循行动画投射在牡丹亭雕梁之上。这种跨界融合的艺术表达,与其在健康学院讲授的"肝脏免疫功能三维模型"形成奇妙呼应,让青年学子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领悟中医精髓。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发起的"百草少年"计划。在周屋祠堂的书院里,谢春华指导孩子们用植物拓染技艺制作中草药图谱,将《乙肝常识本》中的药理知识化作童趣盎然的非遗作品。望着孩童们雀跃着将艾草香囊赠予游客,这位曾获"中国民间专科名医"殊荣的老者,眼角泛起的笑纹比任何奖杯更闪耀。正如大余民间中医药传承协会门前新挂的楹联所书:"橘井泉香芳四溢,杏林春暖燕双飞。"
暮色中的南安古城墙下,谢春华悬壶济世的身影渐与黛瓦粉墙融为一体。那些飘散在街巷的药香,那些镌刻在青石板路的养生箴言,正在赣南大地书写着新时代的中医传奇。当章江月升时,牡丹亭里的杜丽娘若再现世,或会惊觉:这满城浸润岐黄智慧的烟火人间,恰是最动人的还魂传奇,在宝树堂的时空复活演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