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兰州随笔之五
——随感二题
作者/尕圆
(1)
今日永登小雨,空气湿润宜人。午饭后见园内各色异花开得正艳,便在园中小憩赏玩,可谓“偷闲学少年”了。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着美丽,只是我们被物欲迷失了眼睛,不能看到它。
办公楼顶建一简易禽棚,有朋友搬家,将自己饲养多年的心爱的鸽子赠我六只,正巧单位几位年轻同事在沟里捉来一只孔雀(想必是哪个单位饲养人员未管好走失了,否则,在这荒山野岭间能见到此珍禽,确实难得),又从家中提去了四只家养的鹦鹉。共三类动物,各有各的脾性,但它们相处极好,曾见到小鹦鹉落于孔雀的尾巴上嬉戏,还和鸽子抢嘴。
孔雀是一只,以我的常识是雄性。大概难耐寂寞,有天早晨我正打扫禽舍,这厮突然长鸣一声,追着一只鸽子嬉戏起来,随即开屏,真不知它作何想。是展示自己的美丽,还是发泄孤单与不平?记得西固圆帽山上有一位老者养有孔雀、麋鹿、野鸡等等,我曾去那里买过鹿血酒,过几日联系老者,为这厮配对,解它孤单。
园内奇花正艳、樱桃正红,但花无人赏,果无人摘,徒一番美景在人间。人世繁杂,和这鸟棚里一样。也许生活本应该是这样,不然,我们来此世为何?只将此美丽留于心中,不敢私赏,以此短文献于大家了。
(2)
周日值班,巡查到蒲家沟、纱帽沟,见先辈们栽种的杨树在不经意中变成了金黄色,才感受到了秋天。这些不名贵、难成材的杨树密密匝匝地扬起,直插高天。春有嫩绿肥叶,秋有金黄劲脉,也给自然界增色不少。
分公司曾是兰州市绿化先进单位,后山绿化带以杨树、榆树、柳树为主,另有山桃、野杏、村梨等等,各自为阵,长得如火如荼。较为名贵的松、柏之类,概不适应当地气候,要死不活地在杂草中挣扎。沟底山顶上,那座明代的烽火台见证着山莽间“适者生存”的天道。
若不是先辈们历经艰辛的劳作,这荒山秃岭上断不会有此番风景。
想起了茅盾的《白杨礼赞》。“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棵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纱帽沟、蒲家沟两沟原来属军事要地,沿山整体用栅栏铁丝网围圈,两沟地底下埋藏着四五处储油罐,表面看和山包没啥区别。1967年备战时期,林彪下令在这里建设“6726工程”,布局战略油料藏储,外人只知道“6726”这个代号。现在这里新建了沥青库,交通方便,但工作环境仍然艰苦。用单位领导的话说,这里的员工能在这“兔子不拉屎”的深山大沟里坚守,就是对石油事业最大的贡献。石油人和这杨树一样,一代接一代,倔强坚守四十多年,令人敬佩。
(2010.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