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茶烟(2023年)
---
一、博物馆的异象
林小满踮起脚尖,鼻尖几乎贴在玻璃展柜上。
"同学们注意看,这件民国铜茶壶是国家三级文物,壶底的篆书铭文..."
讲解员的声音渐渐远去。小满的视线被壶嘴吸引——那里凝着一颗将坠未坠的水珠,在博物馆的射灯下折射出七彩光晕。更奇怪的是,水珠里似乎有东西在动,像是一截蓝布衫的衣袖。
"喂!发什么呆?"同桌陈昊用胳膊肘捅她,"你后颈的胎记怎么红了?"
小满下意识摸向发际线下方。月牙形的胎记隐隐发烫,这是从未有过的事。她突然发现展柜里的茶壶正在微微颤动,壶嘴的水珠突然坠落,"啪"地打在玻璃上,晕开一片水渍。
水渍中浮现出几个字:
"苦杏树还在"
---
二、直播探秘
深夜的校园论坛被一则帖子引爆:
【实锤!杭博文物半夜自渗茶汤】
视频里,铜茶壶在无人的展厅中冒着热气,监控时间显示凌晨3:33。小满反复拖动进度条——在画面右上角的玻璃反光里,分明有个穿蓝布衫的模糊人影。
"这特效太假了。"陈昊啃着冰棍点评,"除非..."
"除非什么?"
"除非你明天敢跟我去校史馆查资料。"他眨眨眼,"那棵传说中的苦杏树,以前就种在我们学校后山。"
校史馆的老式电梯散发着铁锈味。小满翻开1979年的校友相册,突然停在一页——黑白照片里,白发苍苍的白菱花站在开满白花的树下,手中捧着个铜壶。照片边缘有个戴红领巾的小女孩,后颈隐约可见月牙形痕迹。
"这...这是我奶奶!"小满的指尖发颤,"可她从没提过..."
陈昊突然夺过相册。在照片背面的借阅记录上,最新的登记时间是昨天,签名栏写着"周临川"。
"不可能,"小满声音发紧,"周临川要是活着,得有一百多岁了。"
档案柜深处传来"咚"的一声闷响。
---
三、树洞回声
后山的苦杏树早已被砍伐,只剩个腐烂的树桩。小满蹲下身,发现树心有个黑洞,大小刚好能放进一只手。
"我赌五毛下面有东西。"陈昊打开手机闪光灯。
树洞里静静躺着一把黄铜钥匙,匙齿上刻着"知其味"。钥匙旁边是半块青玉坠子,断面新鲜得像是昨天才摔碎的。小满刚触到玉坠,耳边突然响起纷杂的声音:
——1925年白芷兰的呜咽:"这玉你拿着..."
——1937年田中的呢喃:"芷兰,这龙井..."
——1979年白菱花的叹息:"该放下了..."
陈昊惊恐地看着小满的胎记渗出细小的血珠。血滴在树洞底部,竟被吸收得一滴不剩。紧接着,整个树桩开始震动,裂缝中涌出带着茶香的雾气。
雾气里,有个穿蓝布衫的人影朝他们伸出手。
---
四、新轮回
杭博的警报器尖啸时,保安看见两个高中生站在破碎的展柜前。
女孩手里捧着铜茶壶,壶嘴正对着男孩后颈的朱砂痣。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壶身不断渗出液体,在地面汇成年代数字:1925、1937、1952、1979、2023......
"这次换我来煮茶。"
小满的声音突然变得苍老又年轻。她将壶中的液体一饮而尽,瞳孔泛起茶褐色,眼底有血丝游动如活物。
窗外,校园后山的枯树桩爆出嫩绿的新芽。
---
尾声彩蛋:
三个月后,杭博新入职的实习生整理藏品时,发现铜茶壶的内壁多出一行激光刻字:"林小满 周昊 2023年存"。而校史馆1979年的照片上,原本站在树下的白菱花身边,莫名多出两个穿校服的模糊人影。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