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征文175

我的“三线军工”青春岁月
李佃玉
一九七0年年底,我为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关于“好人好马上三线”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号召,从日照县(后升格为地级市)三庄区“革委”常委(“三不脱离”干部)的位置上,主动申请到“国营山东第一机械修配厂”(军工代号“国营九七六”厂),参加了光荣的“三线军工”建设。这个厂是山东最早最大的“小三线军工”厂,座落在山东省沂源土门镇鲁山山下黄崖村附近偏僻的山沟里。
鲁山是鲁中地区四大高峰之一,也是山东第二高峰。海拔为1108.3米,它是沂水河、淄河、弥河和汶河支流的发源地。这里有五亿多年前的奥陶纪石灰岩大溶洞,号称“千人洞”,还有距今一万二千多年前的旧石器文化遗物。
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曾经就是我八路军山东纵队的军工厂所在地。当时这个厂,有职工二千多人。主要生产7.62毫米半自动步枪,也称“中国Ak”半自动步枪,主要列装解放军现役部队。
我到厂后,即被分配到检验科总装检验班,当了一名每月21.5元工资的“三线军工”学徒工。学徒期本应三年,但由于我当时各方面表现比较优秀,于一九七一年六月,便提前结束了学徒期,被厂党委调入厂政治部工作。并在七二年二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同时进厂一千多名学员中,第一个入党的。
一九七二年四月,厂党委决定让我负责筹备厂首届“团代会”。当时,我因自己是刚从农村来厂的青年,从没经历过这种工作。当时又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原有团组织早已解散,正在恢复时期,所以工作压力很大。那时个人必须服从组织,只好接受安排。我在接受这项工作后,认真请教政治部老领导王宗君,王书勤等,逐步摸索,认真开展了工作。
首先搞好现有团支部人员和团员的登记造册,摸清家底,和各党支部领导交流,了解各单位团员的政治和工作情况。再全面深入地征求团员意见,征得各党支部同意,尽快建立和健全了各车间、和机关团支部。使基层团组织恢复活力。再就是认真扎实地做好厂首届“团代会”的各项筹备工作。 首先是要写好厂首届“团代会”工作报告。尽管我以前从未写过这种重要大会材料,但在政治部里各位领导的帮助下。五易其稿,又经军代表李元通修改加工,最后由政治部主任刘佳禹和负责全厂工作的夏军代表审核定稿。再就是由我组织推选厂首届“团代会”代表。到各车间、科室,先由团员民主推选,再征求党支部意见,最后确定了厂首届“团代会”代表六十五名。还有推荐厂首届“团委”委员和常委候选人。由我根据掌握的情况,按照标准,提出首届“团代会”委员、常委候选人名单,报政治部组织科审核,然后由组织科报厂党委研究批准。然后又准备大会议程和其他有关材料及事项,就这样,我一个人在政治部王宗君和王书勤两位领导的帮助下,圆满完成了厂首届“团代会”的全部筹备工作。厂首届“团代会”于一九七二年十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在厂部前平房会议室如期召开。大会由我主持,先宣读了山东省军工局团委的贺信,并向大会介绍了厂首届“团代会”的筹备过程。然后由厂政治部主任刘佳禹作“团代会”工作报告。报告完后,用了一天半分组讨论工作报告。十五日上午再次召开全体代表会议,进行厂首届新“团委”的选举。厂党委提供的十七名“团委”候选人以等额选举的方式全部当选。接着进行对修改后的“团代会工作报告”、厂首届“团代会决议”和“给全厂团员、青年的倡议书”进行表决通过。最后由我作了闭幕报告。就这样厂首届“团代会”宣告圆满结束。下午,在政治部主任刘佳禹的主持下,召开了厂首届“团委”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团委”常委。以等额选举的方式选出常委七人,他们是李佃玉,孙周台,龚晓青,陈岭祥,李兆常,李茂阳和张奎华。然后刘佳禹主任宣布,厂党委决定暂由我主持团委工作。并调孙成梅任“团委”专职干事,协助我做“团委”工作。到了一九七三年一月厂党委任命袁文清为厂团委书记。但当时因袁文清是厂党委常委又兼七车间(后改为工具科)指导员(即党支部书记),整天已忙的不可开交,无暇顾及厂团委的工作,因此团委的日常工作仍由我主持。袁文清只是空闲时到“团委”听取我对日常工作的情况汇报和下步工作打算,他提些指导意见。就这样直到我在一九七三年底调到宣传科工作。
我在整个厂首届“团代会”的筹备工作期间,除了圆满做好了“团代会”一切筹备工作外,在我主持团委工作期间,重点抓了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对全厂团员、青年进行阶级教育。一九七二年的冬天,全国各地在轮流上影由朝鲜劳动党主席金日成编写的宽银幕电影故事片《卖花姑娘》,厂里用大解放车,组织全厂职工轮流到博山影院观看,影片的大致情节,是卖花姑娘花妮一家在旧社会的悲惨故事。影片中花妮和顺姬姊妹的悲惨遭遇,使每个观众无不悲痛难平。特别当看到顺姬被地主婆用滚汤的药罐汤瞎眼睛时,影院内哭声一片。大家都带着很深的阶级感情观看电影,也被影片主人公花妮的悲惨遭遇所深深震撼。人人心情沉痛,悲愤难抑。回厂后,我迅速组织全厂团员、青年进行电影观后座谈会,让大家对万恶的旧社会,有了深刻的直观认识。接着,我又经过厂长侯君格和政治部主任刘佳禹同意,从我老家请去了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游击队员孟群,为全厂团员青年,用亲身的经历,讲解了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对人民的残暴迫害。使全厂广大团员、青年,进一步提高了无产阶级的觉悟。
二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一九七二年“国庆节”前,我去找政治部主任刘佳禹提出到孟良崮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刘主任很高兴地同意了,并建议我与厂武装部一起进行。我又找到武装部部长桑志发,他也很高兴地答应了,并决定让正在进行军事训练的基干民兵一起参加。于是在“国庆节”这天,我组织了近二百名休班的团员、青年,连同厂武装部的四十多名基干民兵,早上八点,在篮球场集合,由桑志发做了简单说明。然后由我和武装部干事常峰智带队,分乘厂的八辆解放牌卡车,每辆车上插着两面红旗,常锋智坐在第一辆车的驾驶室里带路,车上是背着半自动步枪威风凛凛的基干民兵。我坐在第二辆车的驾驶室里,带领后边七辆车,浩荡荡地向孟良崮进发。上午十点左右到了孟良崮烈士陵园。
那时还没建“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我在“烈士陵园管理处”找到主任,说明了来意,他非常欢迎我们到来,在“烈士陵园”前,给我们讲述了伟大的“孟良崮战役”。在一九四七年五月,蒋介石挑起“内战”,制定了“重点进攻山东”的战略计划。并亲自坐镇徐州,督战汤恩伯率二十五万大军重点进攻山东。妄图彻底消灭由陈毅和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而我“华东野战军”在毛主席的亲自指挥下,由栗裕主率二十万大军,分四个纵队打援,八个纵队主攻蒋介石嫡系中的王牌七十四师。展开了伟大的解放战争的序幕。战斗从五月十三开始到十六日结束,打得异常惨烈,由于敌“七十四师”全是美式轻重武器装备,并有空军配合作战,而我军仍是各式步枪加手榴弹的装备差距太大。从一开始就给我军造成了巨大损失。到十六日这天,我军已攻上孟良崮顶,并全歼了以张良甫为首的七十四师。但增援的敌军黄伯韬兵团也突破了我军天马山打援的防线,此地离孟良崮已不到二十里路,大炮已打到“孟良崮”附近,差点对我主攻部队形成反包围。因此我军来不及打扫战场,匆匆撤离。所以好多牺牲的烈士没来得及掩埋,战役完全结束后,又因天气炎热,许多烈士遗体已腐烂变形,有的已被敌人飞机和炮弹炸得粉身碎骨,所以“烈士陵园”里埋葬的2859名烈士,有名有姓的烈士只有493人,绝大多数成了无名烈士,至今不能魂归故里。当年这些和我们年龄差不多大的烈士,为了我们的今天,就这样壮烈牺牲了,最后连个名字都没留下。当我们听完主任的讲解后,大家的心灵无不受到强烈震撼,不少人都不禁热泪盈眶。讲解完后,他又热情地带领我们攀登孟良崮,在登山过程中,他又和我们介绍,当时因敌人在山上,武器精良,居高临下。而我们的战士没有任何掩体,只能冒着敌人的飞机轰炸和密集的枪炮弹雨,勇敢的冲锋,成班成排的冲上,又成片成片的倒下,有的一个连队最后剩下不到十几个人。山坡上到处是牺牲的烈士,鲜血染红了山坡上的每块土地,总攻时大雨倾盆,血流成河,尸横遍地,惨烈无比。但就这样,我们的战士毫不畏惧,前赴后继,直至把鲜血染红的红旗,插在了孟良崮主峰,取得了孟良崮战役的全面胜利。到达孟良崮山顶后,我们看到了当年消灭张灵甫的山洞。但因年代已久,山洞已被泥沙填满,洞口只剩二十多公分的洞隙。主任在这里向我们介绍了五月十六日总攻前的凌晨突然刮起了大风并下起了大雨,我“华野”主攻纵队王必成的侦察连在当地民兵的带领下,冒着大雨,从山北悬崖峭壁上,攀着山藤,出其不意地攀登到山顶,趁敌哨兵防守不备,一下冲到了师指挥所洞口,很快消灭了洞口上的敌人。但敌师部里的敌人,仍在射击顽抗。被我军战士一顿机枪扫射和手榴弹轰炸,大部被消灭,剩下几个就乖乖投降了。经俘虏指认,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也就在我军战士这阵乱枪怒射中,头部中弹,倒在电台桌子前边死亡了。山顶突袭的激烈枪战,等于告知了山下我军指挥部我侦察连已偷袭成功。我军立刻冒雨发起了全面总攻。很快便全歼了七十四师残部,这次战役,共计消灭敌“七十四整编师”和八十三师一个团,共计三万七千多人,大获全胜。然后,为了防止被增援之敌反包围,便匆匆撤出了战场。等敌援军到达孟良崮时,只见到了漫山遍野的敌我双方死难的军人。只好电告蒋介石“七十四师已全军覆没,师长张灵甫也为党国捐躯”。蒋介石后来在南京为张灵甫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并谎称张灵甫“与共匪战斗到最后一刻,为表对党国忠心,开枪自杀”。
在这里,我们全体团员、青年和基干民兵,真正上了一堂震撼人心的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回厂后,我激情难抑,写了一首小诗《血染战旗咱来扛》。
(一)
国庆佳节换盛装,
心潮澎湃激情荡。
驱车百里赴沂蒙,
满怀敬意谒孟良。
踏着烈士脚印攀,
鼓着勇士劲头上。
几经曲折攀峰顶,
置身山顶临战場。
(二)
当年内战枪炮响,
“七十四师”太骄狂。
美式武装到牙齿,
进攻山东投罗网。
孟良崮上遭围歼,
蒋家王朝如考丧。
中华儿女多壮志,
前赴后继为旗揚。
(三)
忆昔犹闻厮杀烈,
枪炮声似在耳旁。
血染孟良松更翠,
战地黄花分外香。
常思胜利来不易,
多干工作有力量。
誓继革命先烈志,
继续革命往前闯。
(四)
陵园拜谒先烈墓,
誓言落地声铿锵。
为民不惜脑塗地,
爱国胜过爱家乡。
碧血甘散解放路,
忠魂永留共天长。
先烈遗愿咱实现,
血染大旗咱来扛。
(1972年10月1日夜)
三是对团员、青年进行吃苦耐劳的教育。一九七三年春天,我厂为“抗美援越”的部队赶制半自动步枪而进行“军工大会战”,大多数人无怨无悔,日夜加班加点地生产武器,不少人吃住在车间,几天几夜不下“火线”。但也有少数团员、青年觉得太苦太累,发牢骚、说怪话。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经请示领导同意,决定带领部分团员、青年,去淄博洪山煤矿体验生活。在一个星期天,我组织了歇班的男团员、青年六七十人,早上八点集合,分乘两辆卡车,上午十点左右到达洪山煤矿。我带着介绍信,找到煤矿领导说明了来意,煤矿领导非常热情地欢迎我们,并安排了矿安全科的张科长陪同我们下煤井体验生活。他在煤矿展览室,先和我们介绍了洪山煤矿过去煤矿工人的悲惨生活,和矿主的恶毒罪行,又讲解了新中国成立后煤矿和煤矿工人的新变化。我们又详细观看了文字介绍和实物展览。然后,张科长领我们到了矿工物资科,每人发了一套蓝色矿工服,一顶带矿灯的安全帽,一条白毛巾。又领我们到了澡堂,让我们全部换上矿工服,连内裤都要脱下。都换完后,就带领我们坐上矿井车进到矿井巷道。主巷道很宽很高,都用粗大的木头支撑着。大一点的巷道,可以用机器採煤,但小的分巷道只能由人工採煤,越往里走,越难走,小巷道黑漆漆的,只能靠头上安全帽的矿灯照明,高度只有一米左右,有的地方只有五六十公分,人在里边只能蹲着甚至要爬着走,空气稀薄,煤灰飞扬,连喘气都有点困难。不一会我们就汗流浃背,忍受不了,但看到有的矿工正在爬着用肩上的绳子,向外用筐拉煤。
我们对照自己的工作感慨万分。与煤矿工人比,我们的工作太幸福了。上了矿井,我们每个人浑身上下全是黑黑的煤灰,谁也认不出谁了。在澡堂里脱下矿工服后,裸体上下也全是煤灰。嘴上虽然戴着口罩,但吐出的唾液都是黑色的煤灰。通过这次煤矿工作的生活体验,使我们真正体会到了煤矿工人的不易,也更珍惜我们自己现有的工作了。
四是抓好团员、青年的政治学习。那个年代是火红的政治年代,我在团委也是重点抓好团员、青年的政治学习。安排每个团支部每周都要组织团员、青年进行政治学习。我特别树立了两个团员青年政治学习的典型,一个是检验科总装检验班以孙周台为组长的“学习毛主席哲学著作小组”,他们小组的团员、青年自发组织学习毛主席的“矛盾论”和“实践论”等哲学著作,这个学习难度是很大的。但他们从浅到深,从易到难,认真研学,我还请了我厂宣传科长张希庚,为他们辅导“哲学”学习,使他们的学习小组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孙周台和王义韧也成为了厂的团员青年学习榜样。另一个学习典型是三车间车工班以龚晓青为组长的政治学习小组,他们班十几个团员、青年在龚晓青的带领下。每晚坚持学习,受到车间党支部和职工的一致赞扬。她们组的龚晓青和赵桂秋,也多次在厂的政治学习会上介绍经验。这两个政治学习典型,很好地带动了其他团员、青年的政治学习热情。促进了全厂团员、青年在工作中“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自觉行动。
岁月无情,韶华已逝。那段青春岁月的青年工作,虽然已过去了五十多年,但却一直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也成为了我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一段难忘的“三线军工”历史。
作者简介:李佃玉,1950年出生于山东日照市。中共党员。大专文化。高级政工师。1969年在日照三庄区政府参加工作。1970年后,先后在山东三线军工九七六厂,九三八一厂,第五八O五厂和日照市属企业工作。担任过中层和厂级领导。现任日照市作家协会会员。日照市音乐家协会会员。《日照日报》老年记者团记者。《齐鲁晚报》壹点号终端记者。山东三线军工研究室和山东三线建设联谊会副主任。《军工文化研究》副主编。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研究员。
链接:
关于“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征文和征物活动的启事

2025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为了宣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弘扬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安全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在深山密林、大漠荒烟进行国防科研、生产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特举办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
承办单位:
山东福寿园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人文纪念公园(山东红光化工厂原址,军工代号:5805)
成立由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参加的组委会,聘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作家、专家为顾问。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散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诗歌四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新诗100行以内。
本次活动同步征集反映时代变迁、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如照片、书信、工具、日用品、票证等)。这些物件将作为时代背景的重要素材与征文作品共同呈现。
四、稿件要求
为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征文内容应为中国三线建设故事;对三线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对三线建设者的赞美和歌颂;对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对山东红光化工厂的历史建设故事。
来稿需注明“中国三线建设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资格;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五、征稿和征物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5年6月21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
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宋先生13325115197(微信同号) 1025924131@qq.com
老物件收集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杨先生 15662725195(微信同号) shandongqh@fsygroup.com,
快递收件地址(可到付)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龙泉官庄村南山东福寿园,收件人:杨老师 15662725195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经初审符合征文要求的作品,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开设专栏发表。
征稿结束,将组织由专家、学者、教授、编辑等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优秀作品(组委会、评委会人员作品不参加评奖)。
一等奖1名,奖金各1000元,证书;
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元,证书;
三等奖10名,奖金各200元,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证书。
另设人气奖5名(按阅读量、点赞、留言等权重),奖金各500元,证书;
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获奖作品择优向《中国企业档案》等其他纸媒报刊推荐发表。
七、颁奖
评奖结束,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馆举行隆重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八、其他
征文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广场举行启动仪式,启动后征文活动期间,将由组委会组织作家、诗人等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小三线红光化工厂原址等进行采风活动。
2025年6月21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