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131)——罄竹难书(原创首发)
——洛阳白江永撰文
《旧唐书·李密传》:记载“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李密诉说隋炀帝十大罪状,意思是把南山的竹子都制成竹简,也写不完隋炀帝的罪状,决开东海的堤坝,滔滔海水流完了,隋炀帝的恶行还没有流完。故用“罄竹难书”比喻罪恶滔天。
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 一字:法主,长安人,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
李密本是隋炀帝杨广的侍卫,他生性聪明灵活。在一次值班的时候,因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认为他不老实,于是就免了李密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从此发奋读书。李密闻一代宗匠包恺在偃师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杨素跟李密亲切地交谈了一阵,奇之,觉得他是个很有抱负的人。杨素回到家跟他的儿子杨玄感说:“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李密的学识渊博,才能也很强,将来有什么重要事情你可以跟他商量。”从此杨玄感和李密成了好朋友。
隋朝末年,统治者隋炀帝异常残暴,生活上骄奢荒淫,又不顾百姓疾苦,连年大兴土木,不断在国内大量征兵,征用劳力,年轻力壮的男子不是去打仗,就是给朝廷干活。结果农田大片荒芜,百姓民不聊生。劳苦大众忍无可忍,于国内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在众多的农民起义军中,有一支是翟让领导的义军。它以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为根据地,称为“瓦岗军”。起义军中有许多是渔猎手,勇敢善战。翟让骁勇而有胆略,队伍很快发展到万余人。
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越国公杨玄感起兵要推翻隋炀帝的统治,就把李密请去当他的谋士,可是杨玄感因被别人迷惑,几次关键时刻不用李密的计谋,最终导致兵败被杀。他的手下李密,在失败后被捕,但在押送途中逃脱,李密脱离危险后,继续反抗隋朝。
大业十二年(616年),李密投奔了翟让领导的瓦岗农民起义军,游说翟让联合附近各起义军;在李密的帮助下,起义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对隋军作战的很大胜利。翟让就主动把首领的位置让给了李密。李密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后,称:‘魏公’。
李密取得大权后,为了进一步联合各路起义军,以及吸引隋朝的文武官员来投奔他,便在进攻隋都洛阳的时候,发布了一篇讨伐炀帝的檄文,号召各方人士推翻隋朝的统治。檄文在历数炀帝残暴统治、祸国殃民的十大罪状之后写道:“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篇檄文一经传出,就引起很大的轰动,大家争着传阅,李密的声势也因此壮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