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执着与勇敢
杨守业戒烟的那天,五金店仓库里的老鼠少了一顿固定加餐。
往常每到上午十点,他总会溜到后巷,蹲在生锈的消防梯旁抽一根。烟灰簌簌落在水泥地上,和墙缝里钻出的杂草混在一起。今天他却只是干坐着,手指无意识地搓着一枚螺丝钉,金属的凉意渗进指纹里。
"老杨,咋不抽了?"工友老张叼着烟凑过来,打火机的火苗在风里摇晃。
杨守业把螺丝钉揣进兜里:"省点钱。"
"豁!"老张喷出一口烟,"给儿子攒复读费?"
杨守业没搭话。他摸出兜里的小本子——是王秀芬记账用的,背面被他撕下来几页。最新一栏写着"5月17日,省下利群一包,22元"。字迹歪歪扭扭,像被风吹乱的蚂蚁队伍。
中午吃饭时,他特意绕到学校门口。复读班刚下课,穿校服的学生涌出来,像一群脱笼的麻雀。杨小满走在最后,校服拉链敞着,露出里面洗得发黄的T恤。
"爸?"小满看见他,脚步顿了一下,"你怎么来了?"
杨守业从怀里掏出饭盒:"你妈炖的排骨。"
饭盒还是烫的,裹在旧毛衣里保温。小满接过来,塑料盖子内侧凝着水珠,啪嗒滴在水泥地上。
"多少钱买的肉?"小满突然问。
"问这干啥?"
"昨天听见妈跟李婶说,排骨涨到二十八一斤了。"小满的手指抠着饭盒边缘,"我们食堂有补贴,一顿才八块..."
杨守业觉得有根刺卡在喉咙里。他摸出记账本,翻到最新一页:"你看,爹戒烟了。一天省二十二,一个月就是六百六。"他指着歪斜的数字,"够你吃八十顿食堂,还能剩..."
"六块四。"小满接得很快,眼睛盯着那个数字。阳光从梧桐叶缝漏下来,在他脸上投下晃动的光斑。
回店的路上,杨守业拐进文具店,买了本最厚的习题集。老板娘边扫码边说:"现在的小孩真辛苦,这书半个月卖了二十多本。"
"我儿子不一样。"杨守业掏钱时手指发颤,"他肯定能考上。"
当晚回家,他发现小满的台灯亮到凌晨两点。透过门缝,能看见儿子弓着的背影,像只煮熟的虾米。桌上摊着那本新习题集,页边已经卷了起来。
王秀芬半夜起来倒水,看见杨守业站在走廊发呆。"咋不睡?"她问,声音里带着睡意。
"鞋底开胶了。"杨守业低声说,"明天用自行车内胎补补就行。"
王秀芬突然伸手摸了摸他的脸。杨守业这才发现自己流泪了,温热的液体正顺着法令纹往下淌。
高考那天,杨守业请了假。他穿着唯一一件白衬衫,领子浆得发硬,磨得后颈生疼。校门口挤满了家长,有个女人在发薄荷糖,说是能缓解紧张。
"拿着吧。"女人塞给他两颗,"我家孩子第三年考了。"
杨守业把糖攥在手心,塑料包装硌得掌心生疼。铃声响过,他看见小满走进考场,背影挺得笔直,像棵小白杨。
最后一科结束,小满冲出校门,一把抱住他。少年人的热气扑面而来,带着汗水和墨水的气味。
"最后那道大题,"小满声音发颤,"我做过类似的!"
杨守业拍拍儿子的背,摸到突出的肩胛骨。他想起这半年小满伏案的背影,想起那盏总是亮到深夜的台灯,想起自己偷偷用自行车内胎补过的鞋底。
回家路上,他们买了半个西瓜。小满捧着瓜,突然说:"爸,等通知书来了,我给你买条好烟。"
"不要。"杨守业摇头,"戒都戒了。"
晚霞烧红了半边天,他们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两根倔强的竹竿,斜斜地插在柏油路上。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