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认清与看淡
杨守业站在银行柜台前,手里捏着那张薄薄的存折。玻璃窗后的柜员是个年轻姑娘,涂着鲜红的指甲油,接过存折时皱了皱眉——存折边缘已经磨得起毛,内页泛黄,像是被翻看过无数次。
"全取出来?"她问,眼睛盯着电脑屏幕。
"对。"杨守业点头,手指无意识地搓着裤缝。
柜员噼里啪啦地敲键盘,打印机嗡嗡作响。杨守业盯着她身后墙上挂着的电子钟,秒数一跳一跳地走。他突然想起二十年前,也是在这家银行,他取出全部积蓄给父亲办丧事。那天也是这么安静,只有点钞机哗啦啦的声音。
"两万一千八百元整。"柜员推过来一叠钞票,"请清点一下。"
杨守业没数。他把钱装进准备好的牛皮纸信封,对折两次,塞进内衣口袋。布料贴着皮肤,能感觉到钞票坚硬的边缘。
走出银行时,阳光刺得他眯起眼。路边有个卖烤红薯的老头,铁皮桶里飘出甜腻的香气。杨守业摸了摸口袋里的零钱,走过去买了两个。
"要最甜的。"他说。
老头掀开棉被,热气扑面而来:"这个好,糖心都流出来了。"
杨守业把红薯揣进怀里保温,往复读学校走。路上经过一家电器商场,橱窗里摆着最新款的滚筒洗衣机,贴着"节能省水"的标语。他停下脚步,想起家里那台老式双缸,脱水时总是轰隆作响,像台即将散架的拖拉机。
复读学校的前台坐着个戴眼镜的中年女人,正在整理一摞表格。听说要交费,她推了推眼镜:"带现金还是刷卡?"
"现金。"杨守业从怀里掏出信封,突然觉得喉咙发紧,"我儿子...杨小满。"
女人翻开名册,手指顺着名单往下滑:"哦,差十二分那个。"她抬头看了杨守业一眼,"其实这个分数可以考虑大专..."
"我们要复读。"杨守业打断她,声音比自己预想的要硬。
交完钱,会计递给他一张收据:"孩子什么时候来报到?"
"明天。"杨守业把收据折好放进钱包,那里还夹着小满小时候的照片,六岁,缺了两颗门牙,骑在旋转木马上笑。
回家的公交车上,杨守业坐在最后一排。车厢里挤满了放学的中学生,叽叽喳喳讨论着明星和游戏。他旁边的座位上放着个崭新的书包,印着某个动漫角色,吊牌还没剪。
"叔,能让让吗?"一个穿校服的女孩挤过来拿书包,马尾辫扫过杨守业的脸,带着草莓洗发水的味道。
杨守业往窗边挪了挪。透过脏兮兮的玻璃,他看见路边有对父子在吵架,男孩甩开父亲的手跑了,留下那个中年男人站在原地,手里还拎着没送出去的零食袋。
他突然很想抽烟,但摸遍口袋只找到一颗薄荷糖——王秀芬塞给他的,说是对肺好。糖纸剥开时发出清脆的声响,甜味在舌尖化开,带着凉丝丝的药味。
到家时天已经黑了。王秀芬在厨房炒菜,油烟从门缝里钻出来。小满的房门开着,床上摊着几本高中课本,书页上密密麻麻的笔记像是黑色的蚁群。
"办好了?"王秀芬头也不回地问,锅铲刮着铁锅,刺啦刺啦响。
"嗯。"杨守业把剩下的钱放在餐桌上,"还剩一千八。"
王秀芬关掉火,在围裙上擦了擦手。她拿起那叠钱,一张一张数,数到第三遍时突然停住:"洗衣机..."
"先用着吧。"杨守业从怀里掏出已经凉透的红薯,"给你和小满带的。"
王秀芬接过红薯,塑料袋子窸窣作响。她转身去拿盘子,但杨守业看见她用手背飞快地抹了下眼睛。
晚上睡觉前,杨守业发现小满在卫生间偷偷抽烟。透过门缝,他看见儿子对着镜子练习吐烟圈,结果呛得直咳嗽。他本想推门进去,最后还是悄悄走开了。
躺在床上,王秀芬突然说:"老杨,你变了。"
"哪变了?"
"以前为五毛钱能跟人吵半天..."她顿了顿,"现在两万块钱说拿就拿。"
杨守业盯着天花板上的裂缝,想起白天在公交车上看到的那个父亲。半晌,他说:"人总得知道什么该计较,什么不该。"
窗外,夜风吹动晾衣绳上的衣服,影子在窗帘上晃来晃去,像一群沉默的舞者。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