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风风雨雨
杨守业接到电话的时候,正在仓库里清点新到的一批五金件。
"喂?"他肩膀夹着手机,手里还攥着发货单,眼睛盯着纸箱上的编号。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然后传来妻子王秀芬颤抖的声音:"小满……小满没考上。"
杨守业的右手突然使不上劲儿了,发货单"啪"地掉在地上。他弯腰去捡,膝盖却像是生了锈的铰链,咯吱响了一声。
"多少分?"他问,声音出奇地平静。
"差……差十二分。"王秀芬的呼吸很急促,像是刚跑完一段长路,"他把自己关在屋里,怎么叫都不开门……"
杨守业挂断电话,站在原地没动。仓库里闷热潮湿,铁架上的螺丝钉和轴承泛着机油味,头顶的日光灯管滋滋作响,偶尔闪烁一下。工友老张推着叉车经过,见他发呆,用沾着灰的手套在他眼前晃了晃:"老杨,咋了?中暑了?"
"没事。"杨守业摇摇头,弯腰继续清点货物。他的动作比平时慢,手指在纸箱边缘无意识地摩挲着,像是在确认什么东西的存在。
下班后,他没有直接回家,而是绕到小区后面的小卖部,买了一包最便宜的红梅烟。老板认识他,笑着问:"今天咋买这么次的?平时不都抽利群吗?"
"省钱。"杨守业简短地回答,撕开包装,站在路边点了一根。
烟很呛,劣质烟草烧出来的焦油味直冲喉咙。他抽了两口就咳嗽起来,但没掐灭,硬是抽完了整根。
回到家,屋里没开灯。王秀芬坐在沙发上,电视开着,但音量调到了最小,屏幕上的人嘴一张一合,却几乎听不见声音。
"小满呢?"杨守业问。
"屋里。"王秀芬指了指紧闭的卧室门,"一天没吃东西了。"
杨守业走到门前,抬手想敲门,又停住了。他转身去厨房,从橱柜深处摸出一瓶二锅头——那是过年时剩下的,一直没舍得喝。他倒了小半杯,一口灌下去,火辣辣的酒液烧得他胃里发烫。
"复读吧。"他放下杯子,突然说。
王秀芬抬起头:"啥?"
"我说,让小满复读。"杨守业的声音很稳,"明年再考一次。"
王秀芬的嘴唇抖了抖:"复读费……得两万吧?"
杨守业没回答,径直走向卧室,从床底下拖出一个饼干盒。盒子里装着存折,是他们攒了三年准备换洗衣机的钱。他翻开存折,数字清清楚楚:两万一千八百块。
"明天我去取钱。"他说。
王秀芬突然站起来,动作太急,膝盖撞到了茶几角。她疼得倒抽一口气,但还是快步走过来,一把按住存折:"不行!这是……"
"这是给小满的。"杨守业打断她,"洗衣机还能凑合用,孩子的路不能耽误。"
王秀芬的眼圈红了。她松开手,转身去厨房,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比平时响得多。杨守业知道她在哭,但他没跟过去。
他走到阳台上,又点了一根烟。外面开始下雨了,雨点打在锈迹斑斑的防盗窗上,发出细密的敲击声。二十年前,他下岗那天也下着这样的雨。他记得自己蹲在厂门口,看着工人们一个个离开,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雨越下越大,打湿了他的工作服,那件深蓝色的制服渐渐变成黑色,像是一块沉重的裹尸布。
后来呢?后来他蹬着三轮车卖过水果,在建筑工地搬过砖,最后在这家五金店落了脚。风风雨雨,不都这么过来了吗?
卧室门突然开了。杨小满站在门口,眼睛肿得像桃子,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成绩单。
"爸……"他嗓子哑了,"我对不起你们。"
杨守业掐灭烟,走过去拍了拍儿子的肩膀。他本想说什么,但最终只是叹了口气:"吃饭吧,菜都凉了。"
那天晚上,杨守业躺在床上,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和王秀芬轻微的鼾声,久久无法入睡。他想起小满小时候,第一次学骑自行车,摔得膝盖流血,却咬着牙不哭。那时候他就知道,这孩子骨子里有股倔劲儿。
"明年一定能考上。"他在黑暗中自言自语,像是在说服自己。
雨还在下,但已经小了很多。远处传来隐约的雷声,像是命运沉闷的叹息。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