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触动心灵的三句话
1. “个体不会对子教,对子不会小组教,小组不会全班教,全班不会老师教。”
初次听到这句话时,我心里满是疑惑:“这样层层折腾,真的比老师直接讲解更清楚吗?”但几节课体验下来,我才发现这递进的互助链条,像一圈圈涟漪。当知识的“小石头”被投入每个人心里,荡开的不仅是解题思路,更有学习中最珍贵的温度与力量。
个体卡住时,对子的“微光”最暖。从前遇难题,许多学生总习惯愣着等老师,怕问同学显得自己笨拙。但在“对子教”的规则里,每节课前我们都和同桌结成“学习伙伴”,约定“先独立思考,卡壳了就互相搭把手”。这种模式的妙处,就像一扇矮门,让那些不好意思问老师的小困惑,能在轻松对话中悄悄化解;而帮人的同学,也在讲解中把知识理解得更透彻。
对子解不开时,小组的“碰撞”最燃。小组的六个成员会各自发挥特长,共同贡献力量。
小组卡壳时,全班的“共鸣”最亮。全班帮的妙处,在于把个体的困惑变成集体的共鸣。当大家都卡在同一个“坎”上,碰撞出的答案便有了“豁然开朗”的力量。
老师的“帮”,从不是替代我们思考,而是在前面的互助都触到“天花板”时,用最精准的点拨,让我们自己爬上那层台阶。
现在的课堂,再没有从前“一个人卡壳,全班等老师”的尴尬。这层层递进的互助,让每个问题都能找到合适的“解读者”:对子帮的是“我懂你卡在哪”,小组帮的是“我们一起找思路”,全班帮的是“原来大家都在想”,老师帮的是“我带你捅破那层纸”。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不把问题藏起来”——知道该向谁求助,该如何分享,该怎样在帮别人时让自己更通透。
原来学习从不是孤军奋战,就像水滴汇入溪流,溪流聚成江河。知识在互助的涟漪里,会变得越来越鲜活、越来越有力量。而我们,也在这涟漪中,慢慢长成会思考、会合作、会温暖别人的人。
2. “自己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这句话藏在课前的自我激励中,每天的积极自我暗示,总能给人一种充满自信的挑战勇气。
3. “课文练习目标化,目标任务化,任务流程化,流程素养化。”
依据课后题抓住教学目标,将目标一步步分解,过程中融入小老师的自我学习,充分尊重个体,发挥对子和小组的作用。只检查小组中最弱的成员,若其已学会,便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固定的流程有效节约了时间。
二、印象深刻的三件事
1. 孟老师用歌诀激励鼓舞所有孩子,温暖的话语让孩子们主动离开座位、参与到活动中。孩子的行为改变,不仅是内驱力的觉醒,更彰显了老师歌诀的魅力。
2. 数学课上,孩子们在“沏茶问题”中展现出惊人的学习力。小组合作时,会的小老师进行展讲,连旁听的我们也深受启发、学有所获。
3. 孟老师和张老师全程投入的学习状态令人心生敬佩。他们在教育战线奋斗一生,早已收获鲜花与掌声,却仍孜孜以求,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牢记心中、落实在行动中,是我们年轻一代的学习榜样。
三、我的收获
三标课堂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通过因材施教、培优扶弱,大面积、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框架的搭建者、情绪的提供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信起来、行动起来,这样能让生命闪耀光芒的课堂,才是好课堂。
我们作为老师也拥有无限潜能,要与时俱进、不断精进业务能力,这样才能更有能力引领孩子成长。
青力点评
李化老师的这篇培训分享真挚动人,以“三句话”“三件事”为脉络,生动诠释了“小老师课堂”的魅力。从对子帮扶的温暖到全班共鸣的力量,细节处彰显教学智慧;对前辈教师的敬佩与自我成长的反思,体现教育者的初心。语言鲜活有画面感,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感的教学场景,既展现了“三标课堂”的实效,也传递出“让每个生命发光”的教育温度,是一次有思考、有情怀的分享。
责编:张海峰、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