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标不应是一种传奇
文|王君龙
王标是我的好朋友,是我的好兄弟,也是我的好乡党。他是一位普通的刚退休的公职人员,一个思想敏锐,爱岗敬业,乐于助人,心系劳作百姓,大家公认的接地气的好官;一位博览群书,手不释卷的“杂家”。王标对文学独有情钟,他把退休生活活成了一种精彩!
与王标的相识是多年前的事了。他在我心中移不动的印象就一个字“诚”。对待工作殚精竭虑,竭忠尽智;对待群众倾抱写诚,扶危济困,善解民意,开诚布公;对待朋友真挚诚恳,肝胆相照;对待他自己喜爱的文学艺术则更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王标突然火了,火得一塌糊涂!起因是2024年11月15日王标的一篇散文《信马由缰话健龙》以及随后接二连三发出的一篇篇散文。由此,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先是在家乡合阳的圈子里炸开了锅,朋友、同事、同学、乡党群体中,争先恐后的转发他的文章;既而从合阳到渭南,从陕西达北京,刮起了一股旋风。散文在今日头条,北京头条,城市快报网,江苏散文,香港共工日报,都市头条,作家专栏,,文化三秦网,艺术家天地网,金榜文艺网,中国优质资讯集散地网,中国旅游网,人民网,陕西工人报,渭南日报,华山文学,西岳杂志等媒体铺天盖地。几十多家媒体迅速转载蔓延,有的文章网络阅读量竟达30多万人次。这种现象在当今文坛是罕见的奇观!文坛大佬及社会贤达人士纷纷发表点赞、点评。
有人以《王标散文特点分析》为题在“豆包网”发问,想不到该网即速发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三秦文学》所发的“标文共欣赏,王炸不可挡”的作者王银虎写道:王标的文章,架构自然,语言流畅,逻辑严密,嵌词准确,议论适当,比喻贴切,感惜真挚,主题鲜明,一气呵成,妙语连珠,观点新颖,思想深邃,笔法老道,言无做作,旁证博引,延伸议论,恰到好处。
在诸多的网络平台上,读者纷纷跟评:王标“知识渊博,文有哲理,洞察透彻,篇篇是难得的好文,难得的人才文才”。
王标“是久入芝兰之室的熏陶,还是隐藏的太深后的突露峥嵘?只待见面时讨个究竟了”。合阳乡党、著名散文家李宗奇先生跟评;“作家兼编剧的王标,可谓是一种精神奇观”。
河声先生的网评更是代表了大多数网民的心声;“王标兄一直从政,去年退休后开天眼似的井喷散文,连篇累牍,篇篇言之有物、章章发乎于情,令人应接不暇。从内容看多为记人记事,平民视觉,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朴实无华,出手即走为文之大道,引人入胜。不了解他的读者以为他是老作家,熟悉他的人目瞪口呆啧舌!很快,王标散文引起区域震动,成为话题”。
党宪宗先生被尊称为合阳文坛泰斗,今年已八十有几,与王标属忘年之交,他在读了王标散文后啧啧赞叹:“标儿,你早该出手了”.....
从不同阶层不同人群自觉冲出的共鸣,不断的发酵升温,难怪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各大文学媒体的普遍关注与跟踪。
到目前为止,王标在各大媒体已发表散文30余篇,且篇篇出手即为精品。坊间云:王标是文学界杀出的一匹黑马,王标现象是一股黑旋风。其时,我也感到惊愕。多次来到他的“漱心岛”工作室,看到他书柜垒满中外名著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哲学、宗教等书籍,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我从小对中国传统书法就抱有浓厚兴趣,对王标散文《信马由缰话健龙》,像阅读科技论文那样,反复拜读了好多遍。作为一个对文学一窍不通的理科生,一个曾经因他人一句“pH试纸就是石蕊试纸” 的悖论,毅然决然的成为一辈子从事化学专业教师的我,面对信马由缰之说,粗浅的感悟到其产生共鸣的原由。我认为,该文突出的特点就一个“实”字。通过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真人真事,平平实实的因果过程叙述,把一个自幼喜爱书法,潜心苦练,工于研习,作风严谨的书法家跃然纸上。这是一位民间公认的朴实、接地气、但不失法规的书法艺术家。作者以朴实无华的平述,高屋建瓴般的点睛几笔,构成了该文的可读份量。
“孰知凡艺术的东西往往始于卑微,而成就于辉煌”。我以为但凡出人头地,为人类作出非凡成就者,哪个不是饱经十年寒窗的磨砺?哪个名人不是出自于凡者人群?名人之所以能成为名人,大多都是在特定领域或范围内,因成就、贡献广为社会接受的人物。
名人不是与生俱来的桂冠。王标笔下的信马由缰,正是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当今某些书法乱象的无情抨击。我设想,以所谓的标新立异、猎奇创新、丑书、吼书、射书以及行为艺术书法家著称的当代小丑们,若目睹此“术”会变何“相”?!“书法确实不是闹着玩的”, “敬畏书法,就悟透了书法”!是自哂不懂书法的作者的惊人之声。
也正因此篇吸引住我的眼球,情不自禁地浏览了几篇作者的其他散文。不看则已,一看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令我不尽肃然起敬!王标出手的每篇文章看不到因写作而写作的雕凿痕迹,无华丽耀眼、故弄玄虚、博人眼球的词藻。相反,每篇文章都给人以启迪或教益,赠与人以各自需要的养分。从他的文中能感觉,作者立意的高度和知识积累的深度、厚度和广度。
在散文《合阳有个小蓬莱》全文中,贯穿着一种强烈的信息,只要你为天下平民做了贡献,干了实事,民众就不会忘记你。如果你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功绩,人们就会以修庙建堂等方式纪念你、崇拜你、歌颂你。文中作者站在庙前的感慨:各地对庙宇的建造坐向各有不同,面向东南西北的皆有,“但他们都面向的底层百姓”!点睛与警示作用昭然若揭。
另外,在此文中,你也能读出作者对《周易》卦象研究的程度。令我敬佩不已,自愧相差甚远。在散文《天柱山的过往今生》中,作者对儒释道三教的研究、对比、提炼概括已近超越专业水平的高度。如此的篇篇精品,篇篇立意之角度与高度,字里行间不经意中渗透出作者对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历史哲学、宗教信仰、科技人文等知识的信手拈来,恰到好处。此刻,我悟出了王标火的原因,悟出了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真谛。
我天生恐高,所以,每每面对华山总抱有一种敬畏的 心理状态。然而,当我拜读王标新作《小说老路兄》时,确实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与好感。王标好似猜透了我的心里障碍,在文章中,只言华山脚下的非遗老腔,只言华山脚下的那位把老腔从幕后推向前台的人。文笔犀利,深藏诸多奥妙,令我惊叹。
文中说某日一帮文化人去华阴调研老腔。“来者中有一人给我印象颇深,他中高身材,圆脸,戴一副近视眼镜,头发稀疏,遮挡不住其智慧的迸发。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可看来,乍看像是一位学者,细看又好似乡镇文化干事。话虽不多,但诙谐幽默。”你看,仅寥寥几笔,轻描淡写就把一位特征鲜明、不饰外表、温文尔雅、幽默可亲的一位长者推到读者面前。正因为在拜读此文之前,我在王标的引荐下,结识了这位有名的文化学者、文艺通才路树军先生。在还没顾上细看的前提下,已经知道了主人公说的是何人了。这就是我羡慕王标的笔下功力所在。将岁月沉淀入艺术之境,把细节与特质雕琢得无懈可击。
读到把我校教师蔡静波教授错认成路树军先生的尴尬情景时,再次引起我的惊叹!蔡静波老师除年龄与路老师晚几岁外,其身材、体型、个头、胖瘦、长相,以及行走的步态,几乎与路老师的相似度达七成以上。是巧合?是作者刻意而为之?我不这样认为。我倒觉得在作者心中,学者、教授、文人大家,本就该如此。这是岁月沉积的烙印,这是奋斗者探索途中的境界。
人们常说文人相轻,我认为那只能说还没有修炼至一定的层次,从“俗”到“雅”还有一定的距离。我看王标周围的文人,如著名作家李康美先生,作家、诗人加学者形象的路树军先生,作家、书画家马河声先生,著名作家庞一川先生、已故的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及文中提到的蔡静波教授等,他们哪个不是以好兄弟、好朋友相待?个个皆以彼此取得的成就、进步、悦心之举发自内心深处的兴高采烈,不时相邀举杯庆贺!
王标的作品已步入很高的境界,他儿时的梦想正一步步变成现实所在。如今,王标正以轻盈的姿态、饱满的热情、十足百倍的信心,向既定的目标稳步迈进。相信王标,看好王标!
静思后我不由得感慨,哪个成功背后的人没有一本诉不完的艰辛、执着、寂寞与孤独呢?
行文至此,我想借用王标散文中的一句话返赠于我的好兄弟、好朋友、好乡党。唯望家乡杀出来的文坛黑马,如标王之举“在未来的日子里,以大河出潼关之势,携五千年华夏文明,采撷九天之精华,吸纳黄河太华之灵秀,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大道,开拓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王标不应是一种传奇,王标现象是一种必然!
2025年8月11日于渭南河州花园小区
作者简介:
王君龙,合阳人,工学博士,三级教授,陕西省家教学名师,原渭南师范学院副院长,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爱好者。

